【哲學星期五@高雄】金光啟示錄:金光藝術的誕生

二次戰後,傳統布袋戲面臨電影的威脅,漸漸喪失競爭力。為了求生存,乃放棄許多傳統元素,發展出新的表演方式:
以前用柴板雕刻的戲棚,現在變成東西合併,俗豔彩繪,聳擱有力;
以前靠唱腔與戲偶身段取勝,現在則靠機關、佈景、噴霧、燈光吸引人;
以前以木屐顫地板來烘托戰況激烈,現在加上火砲、聲光,更加身歷其境;
以前是鑼鼓樂團,現在則是命運交響曲、荒野大鏢客、OB恰恰,兼容並蓄;
以前是古冊戲、神怪戲、劍俠戲,現在則是拼裝、變體、超越時空的大魔幻戲。
布袋戲偶的名號。每位「仙角」的大名都是「泣鬼神、慟山河、懾人心魄、驚死不賠」,譬如:
「天下第一瘦 — 宇宙尚介肥」
「望遠書生 ─ 近看白骨人」
「大小通吃 ─ 江湖一條龍」
「霹靂天地雷 ─ 乾坤怪老祖」
對各路英雄舉世絕倫武功的描寫,也充滿著張力:
嘆一聲,天黑地暗,雷電閃光;
吹一口氣,風速四百里,狂風暴雨三千日;
打一拳,金光散體,粉身碎骨,飛天外;
出現江湖,天落紅雨,達摩一見回印度;
金光縮身三寸,連續穿越三層黑金壁。
如此放浪不拘的創意,在被傳統綁死的國家,必然被鄙視,被漠視,被敵視,只有在充滿冒險犯難基因的移民社會如台灣,才能被包容、流行、發揚光大。金光布袋戲中,其實隱藏著台灣民族的特性。
到底有沒有「台灣文化」這種東西? 這個問題被問過無數次,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即使是政治上最狂熱的台灣論者,心中恐怕也有個問號。「金光藝術」的興起與流行,對於「台灣文化的特色與精神」這個命題,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到藝評家邱武德先生,帶領我們探索「金光藝術」的趣味及其背後深刻的文化意涵,並以此為起點,探索台灣藝術的精神與獨特性,歡迎您一同來破解「金光藝術」背後的台灣文化密碼。
【與談】邱武德|藝評人;《金光啟示錄 – 台灣金光藝術的起生》作者
【主持】黃志偉|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主辦】新濱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時間】5 月 23 日(五)19:00 – 21:30
【地點】新濱碼頭藝術空間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 64 號 2 F(捷運橘線鹽埕埔站 1 號出口右斜對面;地圖 http://www.sinpink.com/imformation.html)
活動注意事項:
1. 本活動開放參加,無須事先報名。
哲學星期五@高雄粉絲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