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非』星期五@高雄】中國人權關鍵字

農曆新年期間,美國國會參議院以口頭表決形式,通過了將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所在街道廣場更名為「劉曉波廣場」的決議案;這表示未來中國大使館收到的每一封郵件上都會出現「劉曉波」的名字。此舉引發中國官方警告,美國此舉將會嚴重影響兩國關係。

在中國政府各種人權、限制自由的措施中,影響人數最多、層面最廣的項目之一,便是對媒體與網路的管制。除了透過「金盾」封鎖國外社交網站等特定網站之外,也進行網路或媒體言論的過濾,以防止茉莉花革命在中國重演。過去數年來,中國官方針對媒體與微博等社交網站發佈一系列「禁用語」,並不時更新清單。國外甚至有網頁專門統計微博禁用語,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即是與六四天安門屠殺相關,以及「劉曉波」或與《零八憲章》相關的種種字彙。

日前網路與媒體盛傳一份數年前由中國國家新聞通訊社,也被視為中國共產黨傳聲筒的《新華社》所公佈的「媒體禁用詞」,其中有關國家領土主權部分,特別是涉及台灣國家地位與兩岸關係的用語,受到廣大的關注與討論。然而從這份禁用詞清單上,我們也可同時發現,撇開中國政府最敏感的領土與主權爭議部分,這份清單對於新聞用詞的規範,有不少卻是朝著人權上更進步的方向進行。舉例來說,禁止使用歧視詞彙,像是「聾子」「瞎子」「呆子」指稱身心障礙人士,或者禁用「穆斯林國家/世界」而改用「伊斯蘭國家/世界」,以及在報導衝突事件時「不刻意凸顯犯罪嫌疑人的種族、膚色與性別」等等,乍看之下似乎力求與國際人權標準同步,和「中國打壓人權不遺餘力」的普遍印象相去甚遠。

面對這樣的落差,我們如何理解中國官方對於「人權」的態度與作為?中國人權狀況真的是如我們所想像的嗎?這些「人權關鍵字」背後有何玄機?本週哲學『非』星期五很高興邀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陳至潔老師,透過對「中國人權關鍵字」作大數據分析,為我們解說中國官方如何操作這些禁用語,以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標準,並藉此帶領我們深入了解中國人權現況,請關心中國人權議題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與談人】陳至潔|中山大學亞太所副教授
【主持人】許家豪|中山大學亞太所助理研究員
【時間】2016 年 2 月 20 日 (六)15:00 ~ 17: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 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參考資料】
・新華社公佈第一批禁用詞 http://goo.gl/uukKgb
・中國官媒禁用語 「中華台北」
・微博禁語大檢閱 http://goo.gl/yQ3KHm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 林宏軒、凃京威、劉燕玉
【行政協力】黃昱傑、翁嘉昀、葉子菱
【海報/攝影】 黃靖文、鄭惠敏、黃盈昇、徐趯容、胡濰岱
【器材/場地】 楊堯珺、陳虹而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