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監獄 — 罪惡的淵藪?還是重生的起點?

法國當代哲學家傅科 (Michel Foucault) 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論及,在中古專制君權世代,刑罰往往以血腥、殘暴的身體刑方式,在大庭廣眾下進行,以彰顯君王權威,並收「殺雞儆猴」之效。然而,18 世紀末葉起,歐洲社會的刑罰制度起了重大的變革。原本嚴酷的身體凌虐與勞役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強制性監禁,視罪行輕重而將罪犯暫時,或永久隔離於社會之外。「監獄」便成了規訓時代最終極的象徵。
18 世紀英國慈善家與獄政改革家約翰・霍華德 (John Howard) 在考察過數百座英格蘭與威爾斯監獄之後,提出了一套監獄改革理論,被視為現代監獄與刑罰制度的濫觴。霍華德建議國家以規律的勞動與宗教教誨來促使罪犯改過遷善:將罪犯隔離、使其靜默獨居可使罪犯反省懺悔,並可防止逃獄,而罪犯在獨處、反省後將會養成節制與勤勉的德行。這套理論架構下的監禁措施,便成了現代社會最普遍的刑罰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然而,兩百年來,監獄的教化功能究竟如何?是否真如霍華德所述,使受刑人在幽閉思過中獲得重生?還是成了進一步複製犯罪的溫床?「強制性監禁」這套現代刑罰制度,在實施了兩百年後,是否仍符合今日的社會需求?
18 世紀末的刑罰制度改革,不僅如傅科所論,是基於彼時新政治制度與社會型態下的新型治理技術所需。每個不同階段的刑罰制度改革,也反映著時代變遷下,不同社會對於「正常」與「罪行」的理解,並映照出社會對於「人是什麼?」「人性為何?」「人權是什麼?」的集體認知。
21 世紀的今天,種種社會資源與條件與兩百年前已經大大相異。我們的刑罰制度如何能與時俱進,為當代的罪與罰,提供新的思考與解答?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德國柏林邦法務部矯正刑法司司長邁能博士主講,中正大學盧映潔教授與談,從德國經驗借鏡,帶領我們重新思索「監獄」的任務與功能,並進一步瞭解台灣的獄政問題,及其對整體司法改革的意義。
【主講】邁能 (Gero Meinen)|德國柏林邦法務部矯正刑法司司長
【與談】盧映潔|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03 月 04 日 (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德國在台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活動注意事項】
本次活動以中、英文進行;現場將以供中英文逐步口譯。
講者介紹:邁能(Gero Meinen),德國柏林邦法務部矯正刑法司司長
– 邁能博士於 1992 年開始法律生涯,在柏林擔任刑事法庭及監護法庭法官。1994 年獲博士學位後,開始參與柏林泰格爾監獄管理及矯正相關工作。2000 年之後,再度成為柏林刑事法庭法官、地方法院法官、上訴法院法官。邁能博士從 2005 年以來又開始接觸監獄的工作,2014 年成為為德國柏林邦法務部矯正刑法司司長至今,在監獄處遇、教化上面有豐富且完整的學術及實務經驗。
– 台大法律系李茂生教授談現代監獄的誕生,與監獄的「劣等原則」https://www.facebook.com/leemaushengispigdog/posts/446742642040794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林宏軒、凃京威、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鄭惠敏、黃盈昇、徐趯容、胡濰岱
【行政協力】黃昱傑、翁嘉昀、葉子菱
【器材/場地】楊堯珺、陳虹而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