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在治安危機的恐懼中,我們如何與孩童談罪與罰?



2015 年末,巴黎發生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年輕父親一席「這裡就是我們的家」、「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的對話,安撫了恐懼與困惑中的幼兒,也深深打動許多為恐怖攻擊事件而驚恐的人們(註 1)。

過去幾年來,台灣發生了連續數起一般公共場所的無差別殺人案,其中多件的受害者竟是稚齡兒童,引爆社會震驚、恐慌與憤怒。每一次悲劇的發生,都再度引發種種關於「罪」與「罰」的激烈辯論 ——「亂世用重典」的主張比平日更大量且密集地表達著,而另一方面,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人表示,應該從根本了解無差別殺人事件的成因。不論抱持何種立場,這些不同意見的交鋒都是我們邁向成熟公民社會的過程中,非常重要且寶貴的資產。而在這些辯論的背後,除了對安全的憂慮之外,往往還有著另一個沈重的難題:「我要怎麼教孩子?」

當社會發生重大刑案,特別是當受害者是兒童時,整個社會的焦慮與無力感往往更深沉。在這樣的氛圍中,兒童一方面既是對外在環境判斷力與自我保護能力都尚未成熟的潛在受害者,另一方面也同時是在恐懼中體認到「世界並不完美」,並因此邁向成長的學習主體。這時候,家長與老師能夠如何處理孩子的哀傷、恐懼與困惑,同時讓孩子思考「我該如何區分善惡」、「為什麼有人要為惡」、「我們如何面對錯誤與惡行」,以建立自我的價值觀?

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與老師經常必須小心翼翼地在「保護孩子」與「訓練孩子獨立(思考)」兩端艱難地拉鋸。面對稚齡兒童,要在這兩者間取得平衡實非易事;而在犯罪頻傳的恐懼下,家長與老師更是倍受壓力。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港和國小劉育豪老師與大家分享,在一連串重大刑案的陰影下,我們如何與孩童談論罪與罰。請大家千萬別錯過。

【註 1】「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QqwwIKCkQ

【與談】劉育豪|高雄市港和國小教師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06 月 10 日 (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凃京威、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
【行政協力】楊柏賢、葉子菱
【器材/場地】楊堯珺、陳虹而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