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港都貨櫃的美麗與哀愁

本月下旬,總統蔡英文將參加新巴拿馬運河竣工典禮,做為新政府上任後國家元首出訪友邦的第一站。這項工程是為因應近年來貨櫃船舶大型化,萬 TEU 級以上的船隻已成趨勢 (1TEU 為一個 20 呎標準櫃),而目前做為太平洋與大西洋間唯一橋樑的巴拿馬運河在拓寬前,最高僅可通過 5000TEU 的舊運河已不敷未來使用,因而必須加以拓寬。過去能通過此航道的最大貨櫃船型稱為「巴拿馬極限型船」,以國家名做為船舶型式的名稱,可見其地位之重要。台灣除了做為邦交國出席竣工典禮,隨行參訪的還包含工業、食品、紡織、電子和海運業,亦說明了數十年來,貨櫃海運在台灣經濟發展扮演的重要角色。

貨櫃自 1956 年起開始應用於海上大宗貨物運輸,至今年正好滿 60 週年,是目前世界物流的主要運送模式。海上貨櫃運輸大大地改變過去雜貨船受天氣影響無法裝卸貨的缺點,除了大幅提高效率外,更影響了我們的生活。60年代末高雄加工出口區的設立,使台灣的電子零件、紡織、半成品順利地出口,帶動產業發展,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高雄做為工業城市,生產的工業產品也大多透過貨櫃跨洋運輸到其他國家,使台灣在世界前 20 大航商之中占了 3 席。

2000 年,高雄港裝卸貨櫃量攀升至世界第三名,貨櫃成為高雄指標性地景之一。然而隨著世界產業體系的變化,許多民生和工業產品出口移至中國和東協各國,高雄港排名已落至世界 10 名外,計算 TEU 數量是否還能準確代表台灣經濟發展的指標?還是出口貨物運輸產業本身需要轉型?或者貨櫃碼頭本身的營運方向需要改變?

本次巴拿馬運河竣工典禮亦邀請非邦交國的中國出席,而同樣是台灣邦交國的尼加拉瓜則接受由中國投資,建造較新巴拿馬運河運量更大、同樣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尼加拉瓜大運河,並將於 2020 年啟用。這對台灣來說不僅是物流、品牌之戰,也是外交戰爭的一環。本周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王御風老師,來與我們談談台灣貨櫃發展史及未來展望,同時也請目前在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展出的藝術家蔡孟閶,談談身為高雄藝術家,他如何觀看貨櫃做為非傳統農村地景的鄉愁寄託和創作源頭。歡迎大家來參加這場藝術與在地文史的對話。

【與談】王御風|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蔡孟閶|高雄在地藝術家
【主持】翁嘉昀|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06 月 24 日 (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