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整齊劃一的青春:制服與台灣社會

2016 年初,安平鄉土文化館策畫了台灣制服展;林百貨開幕時,也請了人展示了台南女中的歷代制服。制服伴隨著東亞國家走過很長的日子。最近隨著民進黨新政府一上任隨即修改了中小學服儀規定,但制服早已在東亞社會烙印下深深的痕跡。
制服除了權威象徵,在東亞社會也在形塑集體認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於歐美寄宿貴族學校的集體認同形成模式。台灣制服分隔了以成績作為判定的校園階級,讓許多學生在校外用制服來辨識自己的身分。上大學的制服日,也常常成為學生們脫離不用制服的日子後,繼續以某種方式紀念著他們的認同,即使在廢除制服後,制服仍可能深深維繫者他們的認同。
制服的設計上,很神奇地,男性制服往往難以成為記憶的中心。舉例來說,1984 年教育部開放了各級學校可以自行設計制服後,日式風格的水手服開始廣為使用,台南黎明中學就是開放初期改版的制服之一。1990年代後,開始廣設社區型高中,這時期的制服大量使用格子裙元素,許多私立學校也為了試圖爭取更高的招生率,在制服款式設計上用心良苦。台南崑山高中的制服,圓領襯衫,公主袖,明亮的格子裙讓人眼睛一亮。
劉揚銘先生在其著作《高校制服戀物論》中,從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女性制服如何脫離女性身體元素,從其作為女性慾求的附屬品,轉而變成戀物對象本身。制服作為認同、記憶形塑、與純潔象徵的多重可能,讓制服與清純回憶或是特殊的日本情色文化聯結在一起。日本也因此在民主化漫長的過程中,制服成為學子們並不想拋棄的認同。
近年來,某些青春電影也開始帶動了對於 90 年代學生生涯的懷舊風潮,因而制服再度成為回憶焦點。然而,反抗總是規訓並存;不論改裙長、改下擺,男女學生總是頂著制服的規訓大作文章。而另一方面,台灣的制服其實也早就脫去過往素樸的模式。究竟什麼樣的設計元素會被那進制服裡來呢?在規訓的包裝之下,人們又是如何看待制服的美觀性呢?
在這個後制服年代,我們如何回顧被制服深深刻劃的過去?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實踐大學時尚設計學系周益弘教授,帶領我們從制服的演化來映照台灣社會的變遷,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
【與談】周益弘|實踐大學時尚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黃盈昇|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07 月 15 日 (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凃京威、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
【行政協力】楊柏賢、葉子菱
【器材/場地】楊堯珺、陳虹而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