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當原住民工藝遇上現代社會

藝術人類學家海切爾 (Paine Hatcher) 將藝術視為「人與自我」、「人與族人」、「人與社會」等三個層次的溝通行為。透過藝術創作,藝術家除了抒發個人情感,也傳達著社會事件與環境對其創作思維的影響。此外,一旦藝術作品進入了觀賞,亦即消費脈絡,它便與觀賞者的個人觀點以及文化脈絡交會,撞擊出對話與新視野。

長期以來,原住民工藝往往被放在所謂美術 (Fine art) 的對立面。台灣近代以來的歷史,不僅經歷不同性格的政權如清帝國、日本、國府的統治,也是一部原住民與外來族群間互動的歷史。日本殖民時期,殖民者帶著「窺奇」的帝國視角,挾以科學方式與人類學思維,觀察並研究原住民社會之文化與工藝器物。一方面,殖民者介入原住民當地社會,使其受教化,以進入所謂的文明世界;但另一方面,又將原住民工藝視為「我者」帝國外的「他者」,認定並保留有著「異國情調」的原住民文化符碼,並在 1920、1930 年代後大量複製、製造與展示這些符碼,且置入商品化的脈絡中,大量製造、經歷一致化的原住民工藝流於庸俗與粗糙。

而國府統治進入 1950 年代後,基於「反共文藝」,於是原住民工藝題材大多轉為為政治服務;且積極將原住民納入「中華民族」的範疇,強調其海納百川的特性。然而在看似多元文化的背後,則以漢原二元視角來窺探與理解原住民工藝,將之抽離各族群自身社會脈絡。

在 1980 年代原住民運動展開後,隨著原民意識抬頭,原住民藝術與傳統工藝也日漸受到重視。原住民藝術與工藝創作者透過在地的天然素材,以手工的方式交織出創作者與自我、與其生活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對話。而另一方面,在當代社會中,不論是在觀光,或者藝術展場,原住民傳統工藝往往不免進入異文化脈絡,與觀賞者,甚至消費者的生活進行互動與對話,並衍生出一連串的問題:在觀光或展覽的情境中,原住民工藝與藝術是否仍能保有其文化主體性?原住民傳統工藝是否必然是現代性的對立面?原住民藝術與傳統工藝對我們所生活的現代社會,能夠激盪出什麼樣的對話與新視野?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藝術創作者陳淑燕女士與高師大台研所劉正元老師,以嘎瑪蘭香蕉布與竹籐編織為起點,帶領我們進入一場原住民傳統工藝與現代社會的對話。

【與談】陳淑燕|藝術家、劉正元|高師大台灣歷史語言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楊堯珺|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07 月 29 日(日)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