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誰的身體?誰的神學?同光教會的成立與挑戰

近幾年來,隨著多元成家立法草案的推動,性別人權的議程已然從男女平權發展到對性少數人權的關注,並在社會上逐漸得到更多的支持。與此相對的是,從 2011 年的「台灣真愛聯盟」發動反同志教育連署開始,2013年9月「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簡稱護家盟)發動守護家庭連署、同年11月30日「下一代幸福聯盟」發動凱道集會,再到2015年9月成立的政黨「信心希望聯盟」發動史上最快速通過第一階段連署門檻的守護家庭公投。在短短幾年內,台灣部分教會組織快速地學習運用公民運動的形式,從連署、集會到組黨參選,試圖在公共政策上發揮影響,確保其教義主張在國家政策上得到保障。

這件事在台灣有其特殊之處。首先,基督教在台灣不同於歐洲 —— 台灣並不屬於基督教政教合一的歷史,也未曾經歷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的宗教改革,更未曾經歷過以基督教為名向外擴張殖民地的歷史。換言之,整個歐洲思想史對於基督教的反省都無法直接套用在台灣身上。再者,歐洲現代主權國家受孕於基督教宗教改革所引發的教派紛爭,並誕生於終結宗教內戰的西發利亞合約,而儘管這一切正發生在鄭成功入台驅逐荷蘭改革宗教士前夕,從「教隨國立」到國家獨立的這段過程,也未曾在台灣發生。三者,台灣作為一個事實上的 (de facto) 國家,卻不同於殖民地獨立運動的國家,或是蘇聯解體過程中紛紛獨立的加盟共和國,而是歷史上的偶然事實。不論是〈五月花號公約〉或是〈美國獨立宣言〉,美國的「國家」概念皆是基督教文化下的產物:前者是「在上帝與眾人的見證下」立約,後者是以造物主作為自然權利「不證自明」的基礎,而台灣的國家概念卻與此全然不同。

因此,當美國宗教右派和護家盟一樣高舉聖經教義、反對同志婚姻乃至多元成家時,我們必須理解護家盟在台灣作為宗教右派的操作脈絡,並不同於美國的宗教右派。在美國與歐洲,宗教右派有同樣衍生自基督教的宗教左派與以抗衡,有從教父神學與士林哲學的自然法理論中產生的自然權利概念作為支撐,在台灣這些卻一蓋闕如。

在這樣的條件底下,台灣同光同志長老教會從1996 年成立開始,就是少數中的少數,面對主流基督教會與整個主流社會:既有在台灣整體教會界內的神學對話問題,也有作為同志運動的一部份,與台灣整體社會溝通 LGBTQ 權利概念的問題。而作為基督教會,這兩個問題都必須從神學的立場給予回答。

在基督教歷史上,「弱勢」與「少數」的問題一直都是教義爭辯的核心。事實上,這個問題甚至是耶穌生平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作為被殖民者,與弱勢和邊緣人同在,宣稱「在後的將要在前」,破壞了被殖民者菁英階層與殖民者共謀的和諧現狀,這些都是現實中導致耶穌受難的重要原因,而早在耶穌開始,這也是經典詮釋的問題。在這之後的歐美歷史上,不論是君主制與共和制、奴隸制與廢奴制、甚至是婦女公民權、黑人公民權、殖民地獨立權等等,都曾經有過基督教聖經詮釋的爭辯。那麼,在台灣同光教會的聖經詮釋實踐與教會牧養經驗,又為整個基督教歷史帶來什麼樣的新的看見?又為台灣社會提供了什麼樣我們未曾注意過的思想資源?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鄭世璋先生,從聖經詮釋的角度,為我們解說「同志人權」與「宗教教義」的衝突與和解,以及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所面臨的挑戰。請大家千萬別錯過。

【與談】鄭世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主持】梁家瑜|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08 月 26 日 (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