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從兒童文學看見威權、解放與轉型正義

日前,網路流傳第 35 屆金馬獎評審會議逐字稿,揭露台灣本土自製的《魔法阿媽》遭評審批評「怪力亂神」、「兒童不宜」,終至得獎從缺的討論經過。在討論過程中,其中一位評審提問:「動畫是不是一定給小朋友看的?」引發了評審間「作品需要達成什麼教育目標?內容上應該符合哪些要求」等爭議(註 1)。

內容必須考量是否適合兒童觀賞閱讀,甚至以此為標準加以分級,已是當代藝文作品發行的常規。當代意義下的「兒童」概念實為歐洲啟蒙時代的產物。在中古世紀歐洲,儘管民間廣泛流傳著《羅賓漢》之類的鄉野傳奇,這類故事並非以兒童為預設讀者。17 世紀末英國政治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首度提出,「兒童」不僅在體格上較為弱小,在心智上也尚未成熟,因此需要透過教育來培養成人的基本社會能力,並且應該透過遊戲來從事學習。自此,兒童開始被視為一張白紙,而填入這張白紙的內容,將決定兒童未來發展成什麼樣的成人。在印刷術日漸發達與新富都市中產階級興起等條件下,兒童文學從十八世紀開始在歐美風行。

兒童文學最重要的特色與要旨,便是「寓教於樂」,透過吸引兒童的歌謠或故事,教導兒童識字、算術等基本技能,以及是非善惡等社會規範。兒童文學既被賦予了「教育」的任務,因此便成了意識形態形塑與競逐的重要場域,例如《灰姑娘》、《大野狼與小紅帽》、《彼得潘》等著名童話故事的性別意識形態,便成了當代女性主義評者多所著墨的重點。二戰後,美國史學家史奈德 (Louis Snyder) 在其 1978 年著作《德國民族主義的根源》(Roots of German Nationalism) 中也提出這樣的觀點:《格林童話集》間接灌輸了服從、紀律、集權、美化暴力和仇外等有害民主的特質,並使這些特質在故事的潛移默化中,成為德國民族性的一部份。

台灣在日治時期便有高達十餘種本土出版與日本引進的兒童期刊在台灣發行。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初期,官方出版的《台灣兒童》、《小學生》、《小學生畫報》成為中國化與國語教育的重要推手,而民間出版的《東方少年》和《學友》則主要傳承自日本,內容涵蓋西方科學新知、西洋古典文學翻譯、歷史故事改寫、台灣民俗故事改寫、漫畫等,成為當時廣受歡迎之兒童讀物。然而在將近 40 年的威權統治下,戒嚴時代的藝文禁忌如何影響台灣的兒童文學發展?戰後在台灣發行的本土或翻譯兒童文學,形塑了什麼樣的世界觀?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老師,來與我們談談兒童文學中的威權與解放,並帶領我們一同思索,在民主化與轉型正義意識剛起步的今天,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兒童文學?「我們如何(透過兒童文學)與小朋友談轉型正義?請大家千萬別錯過。

【註 1】被金馬獎背叛的《魔法阿媽》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2510602.A.A47.html

【與談】 幸佳慧|兒童文學作家
【主持】 林宏軒|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9 月 2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 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