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填補人文教育的空缺 —— 台灣高中生如何上哲學課?

儘管戰後台灣經歷了將近 40 年的戒嚴與伴隨而來的思想控制,關於學生「缺乏人文素養與獨立思考精神」的批判,卻早在戒嚴期間便已開啟,而在本世紀,這方面的社會集體焦慮更是有增無減。儘管觀點立場與執行方式兩極,「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似乎成了不同陣營間的共識,而如何達成這一目標,則在這幾年來成為所有關心教育者的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每年九月開學期間,媒體慣常掀起校園仿古拜師儀式、中國古代經典背誦等等傳統教育方式是否適合當代台灣社會的辯論。此外,以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為參考藍本的哲學課程倡議,也在許多哲學教育者的努力之下,受到越來越多關注與期待。
目前,實驗性質的高中哲學教育課程已逐漸在少數高中開始試辦,其中,高雄女中人文及社會科學實驗班(以下簡稱雄女人社班)開設的「人社導論」與「經典導讀」課程實施已有五年之久,是台灣的高中哲學實驗課程中,最具歷史與規模的示範課程之一。
雄女人社班同學自高一上開始便修習一整學期的「人社導論」: 每周三小時 ,由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哲學、經濟、地理、歷史、文學等等領域的大學教授來為高中生上課,帶領學生對這些人文社會領域有基本認識。在一輪人社導論的洗禮之後,在高一下學期則在班上分成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英美文學等四組四個領域,每學期分三期,每期學生可以選擇不同領域,由中山大學的博士生選定一兩本該領域經典著作,帶領各組同學進行閱讀與討論。
這些課程一旦在主流升學高中付諸實行,便引發我們對台灣現行中學教育的一連串省思:這樣的課程,對照仍然持續並行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課程,有何異同?既有的高中文化史或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是否必然與人社/哲學實驗課程的理念與目標互斥?每週三小時的跨領域人社/哲學課程,對於已經在升學考試壓力下幾乎無法喘息的高中生來說,是否為成為額外課業負擔?又帶給高中生何種衝擊或刺激?哲學課程若要成為更普及的高中常態課程,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高雄女中黃以臻、王虹雅同學,以及在雄女人社班教授哲學課程的洪世謙老師,與大家分享高中哲學課程的經驗談;中山大學哲學所宋灝老師也將談談德國的中學人文教育經驗,並帶領大家思索台灣人文/哲學教育的現況與展望。請大家千萬別錯過。
【延伸閱讀】
少了一堂課?從法國哲學課程看台灣人文教育 http://case.ntu.edu.tw/blog/?p=10546
高中哲學教育的視野 ── 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france-philosophy
【與談】黃以臻、王虹雅|高雄女中學生、洪世謙、宋灝|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主持】吳豐維 |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時間】 2016 年 9 月 23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Phedo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