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理念:
現今社會媒體普及為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不斷接受媒體釋放的訊息的情況下,容易失去自主性、判斷能力,進而被媒體塑造的表象給牽引,使人在閱讀資訊時不斷建構、被解構,媒體的作用變得不再是反映真實,而是虛構真實。
格式化(format)是指對磁碟或磁碟中的分割(partition)進行初始化的一種操作,這種操作通常會導致現有的磁碟或分割中所有的檔案被清除。[1] 我們通常悉知在做格式化的同時,會把原有資料順序打亂、清除無法讀取,但某些狀況下這些資料依然存在,格式化更重要的意義不在於只是單把東西去除,而是重新規劃。對於藝術家而言,透過不同觀看的視野、腦袋的思索與反芻,將大量的訊息歸檔、儲存,轉化為藝術的元素或是能量呈現於觀者眼前,抑或是重整、刪除,如同一次又一次的格式化過程,逐步建構自我的藝術語彙。
在當代的環境中,藝術家如何成為媒體訊息氾濫下的主體,以一種新的觀看方式,藉由展覽作品、媒材的運用,去關注社會所產生的變化,企圖將媒體傳遞的訊息格式化,進行本質的還原。藉由創作探討自我最純粹的樣貌,抑或是擷取訊息所帶來的議題,透過創作的過程進行辯證、體現對當今社會環境的關心,建構藝術家眼中「虛構」的真實。
[1] 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0%BC%E5%BC%8F%E5%8C%96。
許惠渝
以台灣建築構築為主軸進行建構,房子正搭著鷹架進行建造是台灣相當普及的現象,也是台灣人對於生活中共同體驗之一。建築從無到有的產生,象徵著時代流動的狀態,而正因如此我們更不該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忘在這樣產物建構之前純粹的樣貌,創作要脈絡以自我記憶與集體共同記憶做連結,從自身對於生活的體驗置入時代產物記憶中。
當代社會日益發達逐漸數位科技化,開始擺脫原有舊框架,思維上也不斷更新,造成舊有的東西已逐漸被取而代之,在這樣科技迅速蔓延的當代環境中,更該將階段性社會產生的變化紀錄下來。時代迅速往前推進,環境也逐漸改變,這樣的改變使得我們生活部份記憶慢慢流失甚至毫無情感,面對這樣的變動,曾經存在過的訊息是該被完整的保留下來。透過日常體驗中的物件將從無到有以記錄性的方式呈現;目的在於用回朔的方式,激盪出潛藏於內心被遺忘的記憶,並且反思探討對於日常中習以為常的物件它原有的樣貌,是否被時間流逝給逐漸掩埋,透過作品將片段式的呈現方式再次從記憶中抽取出來,與觀者感官情緒進行碰撞之下;喚起觀者對過往記憶的情感。
詹欣珮


當我們在面對現實解決問題時,容易將淺意識裡的自我隱匿投射到客體物上,抽象的圖像在意識與淺意識之間形成,其象徵意涵,傳達了心裡深層的訊息。而我認為每個體都像是不同的意識形態概念存在著,在這些不同的意識形態概念當中,社會環境深深了影響了現代人的思考與判斷能力,讓我們開始忽略的「思考的本質」看到什麼接受什麼,漸漸變成像是對於資訊極度的渴望與飢渴狀態,不斷的檢視網頁,撈取任何的資訊,以為這是輕鬆的姿態讓大量資訊流過腦海,但其實這只是一種彌補內心空洞的無意識狀態,淺易識一直不斷的希望能往外部連結,但這樣的現象,卻只是在自我滿足空間中兜圈子。
我們的感知在無形中會常運用心向思考,此種心向思考,是屬於直覺式的思考方式,往往能透露淺意識的內容,而淺意識精神所架構中,人內心情緒會因為外在壓迫而利用內心淺意識無意識的重組在造的轉化,而將圖像表現與人格連結在一起,兩者之間的關係存在一種對應、互補、消長的連結效應。而藉由作品的詮釋,將抽象的意念轉換成具體創作,並重新檢視創作與本身之間的關係,本身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連結,進而延伸作品的發展可能性和豐富性。
王韻羚


旅行是我生活中的一部份,透過旅行盡收眼底的,除了風景外還有處可見的人工垃圾。此為「桃花源」系列作,我將旅行過程中所見的美好景象,加入個人的想像,描繪看似美好的世外桃源,人類在人工物與垃圾中自得其樂,無視末日來臨前的黑暗。
李俊果


當我在不同的空間中遊走時,會想要記錄抓住某些東西來印證現實的存在,但是雖然記錄和抓住了,它還是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斷流動而消失于無形之中。現實存在也只是幻象罷。誰又能說清這是幻象還是現實呢?在這平凡的一瞬,它將被曾經抹滅,下一秒又再重生。
郭桔枝


創作本身,就像一種刻畫自我內在相貌的儀式。當今社會人們普遍存在於精神上的孤獨感、 恐懼及脆弱,因而產生內心嚴重的焦慮與不安全感。我將創作狀態視為一種遊戲。在創作的過程中隨著節奏的腳步,處在屬於個人獨立時空的氛圍,沉溺在遊戲與想像的樂趣中,感受到絕對的自由與放鬆。
此次「心靈演化」等系列作品,不自覺得將自己喜歡的場域放置於畫面中,靜謐的內在空間,隱藏些許巴洛克式的華麗,畫中的人物曾經歷一場有如削皮挫骨,錐心之痛…,重塑而生。人體的骨架結構的顯現與變形,擴大的手和腳來自於淺意識對親人的思念情感,以黑、灰、白弔念過往之情,筆調是自由的。
畫中展現出某種時空的切片,雖然是想像的,但也是淺意識裡演化之後而浮現的影像。
江芸萱


原生系列」 是關於我對於大自然的渴望與嚮往所創作的作品。一個人受壓迫的時候,或是無法把握不確定的現實的時候,一定會非常迫切地希望遷往處,我亦是如此。在厭倦城市喧囂,或是一塵不變的日常生活狀態下,會短暫的想逃離現實,逃向自然,或者說回歸自然。
人類對於「回歸自然」這種情感的古老與悠久。在古代蘇美人造城之初,就熱地盼望著能重反淳樸的自然。這種盼望從史詩《吉爾加美什》中可窺豹一斑,這首史詩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自然人恩奇杜一步步受到引誘,投入到美妙人類文明的懷抱之中。但是他臨終前唯一的遺憾是再也沒有機會去享受與蹬羚一起快樂騰躍的自由生活了。
這系列作品中我將樹木的局部作為動物的變形,不只是因為我喜歡動物與自然,更多的是因為我覺得對生命的順從,是這個世界所有美好事物的共性,而動植物對生命就是這樣的態度。在所有的生靈中,只有人類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選擇了逃避。對我而言,轉換環境,漫步於森林中,是我短暫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然而吸引我的,並非是自然的美好景色,而是森林中那些半枯、接近腐敗的樹木,這種腐朽又富有生命力的狀態,和我對現實環境中充斥著各種墮落、迂腐與敗壞,卻仍保有它美好一面的感受相互呼應。
趙瑜


最初的創作動機是以人體為契機,描繪豐腴的人體、肉與肉堆疊時所形成的擠壓感、纏繞感,經過不斷的簡化與誇張的變形,呈現出一種異常的生命力,生長成器官、部位、生命體、或是一種植物,其中反映出我對人事物的幻想與態度,也是"我"的一部分,藉由渾圓的、充滿色彩的、甚至帶刺的造型引領我抒發出自我的情感。
在「變形」系列的作品之中,主要是一種抒情式的抽象,將平日壓抑的情感轉換成造型,將之聚集、重複,形成一個不再孤單的存在,就像是被很多的自己所包圍著、追隨著,將「不再孤單」變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狀態。
而「偽生肢」系列作品則是我對於一種生長的體悟與疑惑,我認為生長就像一種似像非像的模仿,伪裝自己與他人相同生長著,模仿、伪裝、模仿、伪裝…如此反覆持續著。最終形成了在相似表面下,自己也不甚了解的姿態。也許,其實沒有人是所謂"正常"的,但只要在人前,就會不自覺的披上一種"正常"面紗,這可能是文化、社會或是不知名力量所給予的壓力,就像大家常再討論的各種"刻板印象"。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須伪裝成相同的模樣,伪裝成相同生長著,若是這樣,那最終生長成的東西…會不會連自己也無法辨識? 我便以以上敘述為發想,創作了「偽生肢」系列作品。
曾國榮


現代人養寵物的觀念被扭曲中將寵物不斷的商品化、擬人化、感情性的,他們可以是一種社交手段,人們感情孤寂的寄託,社交中的潤滑劑,人們透過自身的想像建構出寵物的思想與情感,然而這也未必是寵物自己的情感。寵物在消費文明中成為人們身上的裝飾品,炫耀著新奇、可愛或是古怪,而人對人之間是不是也存在這豢養動物的概念,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是別人的寵物,被當成一種可被炫耀的豢養商品,再被當成寵物中我們被其他人觀看著的痛苦,而這些痛苦就是滿足飼主的心理投射。
林家萾


在面臨快速變動,無法掌握的當下還有未來,我常常感到身邊所有的一切都不曾存在過我穿梭在日常生活的每一角,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眼前所有的感覺跟回憶都一起流逝掉了,我想捕捉這種感覺,去畫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強調熟悉又疏離的感覺。
格式化
藝術家:許惠渝、詹欣珮、王韻羚、李俊果、郭桔枝、江芸萱、趙瑜、曾國榮、林家萾2016.9.10(六)~2016.10.2(日)
新浜AB展覽室
開幕茶會: 2016.9.11(日)pm2:30
指導贊助單位: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