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民主」還是「民粹」?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陳嘉銘老師近日為文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人民能不能被信任?」(註 1)
曾幾何時,除了某些極權國家以外,「民主」幾乎是知識菁英信奉多年的政治基礎。人們會在政治制度的細部設計上辯論,會在左右路線與財產權路線上爭議,但就連許多威權國家,都宣稱他們擁有民主(儘管可能是假的民主),而非直接反對民主。
然而,從去年 12 月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 簡稱 FN)在區域選舉首輪投票中取得近三成選票,在 13 個大區中的 6 個取得領先,接著「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簡稱 AfD)在去年的地方選舉拿下多個席次。今年六月奧地利選舉中,反移民的極右翼政黨奧地利自由黨的諾伯特·霍費爾的首輪獲得 36.4℅ 高票,儘管後來選舉由前綠黨領導人亞歷山大·范德貝倫拿下總統,但在法院判決重選之後,我們必須要在 12 月面對忐忑的未來。更不用說英國脫歐與川普當選這兩個巨大的黑天鵝,讓不分左右陣營的知識分子都感到巨大的震驚:「民主」為何失靈了?「民粹」又是如何浮出檯面?
始終以來「民主」與「民粹」總是難以分辨。政治人物與知識菁英總把與自己奉行的理念稱為「民主」,對立面則叫做「民粹」。然而,當我們人類引以為傲、最能自我修正的政治制度,一夕之間,竟只能反映出仇恨與極端時。這類型的極端政治,以排除移民、仇視女性、重返傳統榮光做為號召的政黨,究竟在政治哲學的意義上,是否應被正式為始終被壓抑與忽略的存在?「政治正確」的大旗是不是掩蓋了他們的焦慮與擔憂?或許從數個選後出口民調一再顯示,這股力量當然不是所謂真正的經濟底層,但的確,他們習慣的穩定生活與價值正在遭受威脅。我們該如何重新信任民主?而他們又該如何衝信信政治人物與知識菁英,在追求平權、人道與正義的同時,不致忽略他們在全球化下,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莎士奇亞‧薩森 (Saskia Sassen) 所謂「大驅離」中被驅離的對象?(註 2)
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在其著作《全球化矛盾》中指出,最有可能破壞民主的,是全球化帶來的貧富不均。許多自由派民主論者也早就提出:民主在經濟因素下,可能會因此動搖,人們在極端的情況下很難堅持對於正義價值的追求。更不用說許多左翼學者也早就提出相同警告。但同時,失靈的左翼不斷的在自由化中妥協,而當自由貿易所帶來的意識形態最後無法帶來共榮時,人民反撲的力量將無可忽視。而我們失去的真的是「民主」嗎?還是由於只有每四年一天的民主,所以他們做出了怒吼的選擇,如果在選舉以外,有更多非政治菁英的空間,結果是否會不同?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由中山大學亞太所許家豪老師主持,邀請政治大學政治系葉浩老師來與大家分享,面對極端政治的興起,我們如何思索何謂「民主」與「民粹」,並帶領我們一起思考,民主的價值在哪裡?政治哲學上,我們該如何看待仇恨與排外政治的興起,並面對當政治價值與人民相左的世界?
【註 1】「人民能不能被信任?」http://whogovernstw.org/2016/11/11/chiamingchen1/
【註 2】《大驅離》書摘–全世界的所得不平等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6-17/61303
【與談】葉浩|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博士
【主持】許家豪|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
【時間】 2016 年 11 月 18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凃京威、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行政協力】、葉子菱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