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重探美國民主: 托克維爾的預言

1831 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後不久,政治史家托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 前往美國,詳細考察美國的獄政以及美國社會的各個面向,包括宗教、政治與經濟制度等等,並於 1835 年正式出版其考察研究成果《論美國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在這部經典著作中,托克維爾試圖解答「為何代議民主在包括法國的許多國家失敗,在美國卻能成功?」他指出,「法律」以及(相形之下更重要的)民風 (mores) 可以使一個民族保持自由;而他之所以費心研究確保民主國家自由與興盛的要素,是因為他深信「極端的民主預告了對民主的威脅」,亦即民主制度下也可能形成暴政。
托克維爾提出兩種「民主也可能導致暴政」的可能:一、當多數意志成為國家正當性的來源,行政部門、議會、司法機關都必須迎合主流民意,以免觸犯眾怒,進而危及繼續執政的機會甚至政權正當性;二、多數人的意見與道德觀將迫使少數異議者噤聲,進而在思想上箝制個人獨立、自由的思考。
政治學者 Robert Foa 去年為文指出,在美國的朝野政黨惡鬥白熱化之下,美國人民對於該國民主機制的信任度到達歷史新低,認為將政治交給強人或專業菁英統治勝過代議民主的民眾比例也大幅上升。這樣的民意取向反映在剛結束不久的美國總統大選:儘管主流媒體與傳統政治經濟菁英一再警告,川普仍以其強人形象意外當選美國總統。選舉過程中不斷被刺激的排外情緒在選後造成仇恨犯罪上升,而媒體與政治評論者也針對川普的種種言行,特別是其龐大家族事業與總統職務的利益衝突對民主可能造成的傷害持續提出警告。
在托克維爾研究美國民主制度近兩百年後,美國傲人的民主選舉所產生的結果,卻竟引發了許多人對於「暴政」的憂慮。托克維爾對民主制度的預言是否成真?在「多數決」已被視為民主政治常態的今日,我們如何區辨「多數決定」與「多數暴政」?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政治思想學者許家豪老師,透過托克維爾在將近兩百年前對美國民主政治的探問,重新理解當下的美國民主現況,並帶領我們思索托克維爾對於「多數暴政」的憂慮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啟示。
【與談】許家豪|中山大學亞太所助理研究員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12 月 09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