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恐怖主義者」的愛恨情仇

就在上週末,短短 24 小時之內,便在土耳其最大都市伊斯坦堡與埃及首都開羅連續發生恐怖爆炸案,分別在開羅造成 25 人死亡、在伊斯坦堡 46 人死亡。儘管這兩起爆炸案皆造成慘重的傷亡,其引起的媒體與社會關注卻遠遠不及過去兩年分別發生於西方世界 — 特別是法國與美國 — 的恐怖攻擊事件。
2001 年美國發⽣ 911 恐攻之前,願意認真對待「恐怖主義」這個議題的哲學家並不多。在 911 之後,「恐怖主義」、「恐怖份⼦」、「恐攻」等⽤語已為社會大眾所熟知,哲學界也有更多人投入相關問題研究。但「熟知」卻不表⽰「理解」,因為許多⼈使⽤用恐怖主義的概念來自某種刻板印象 —— 例如,在西方主流媒體影響下,許多人直覺地將伊斯蘭教與恐怖份子做連結。然而,如果將近兩年前發生在巴黎的《查理週刊》事件是恐怖主義,那麼,18 世紀末法國雅各賓黨人為消滅反革命者與反革命思想而採行的激烈攻擊,是否算是恐怖主義?前年發生在台北捷運車廂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算不算恐怖攻擊?近日敘利亞政府為了掃蕩叛軍而在阿勒波發動的大規模轟炸,算不算恐怖攻擊?
而不論發生在何地、由誰發動、目的為何,面對恐怖攻擊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絕大多數人會忍不住疑惑:犯者為何要用這樣的無差別屠殺手段來達成目的,甚至,以自殺炸彈客為例,即使自己一併喪生也在所不惜?
這些問題引發我們進一步對於所謂「恐怖主義」的定義、本質與正當性提出探問:所謂的「恐怖主義」究竟意指為何?恐怖份子是誰?恐怖份⼦為何恐怖?而不論我們所認定的恐怖主義者是誰,是否他們的所作所為必然沒有正當性?或者,在什麼情況、基於什麼角度下,我們可以接受「恐怖份子」的暴力與威脅具有正當性?以《查理週刊》血案為例,宗教信仰遭到異教徒嘲諷侮辱、神明遭人褻瀆,是否使恐怖攻擊具有正當性?再以日前的伊斯坦堡爆炸案為例,庫德族人為了追求獨立建國而企圖使用激進暴力手段達成目的,是否具有正當性?
這些不同面向的提問與回答,在在反映我們對於「何謂正義」「何謂道德」的思考。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劉俊麟老師,來帶領我們進行一場關於「恐怖主義」的道德哲學辯證,歡迎大家一起來思索這個當代國際政治與哲學的重要議題。
【與談】劉俊麟|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時間】 2016 年 12 月 16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