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網路戰國時代,新聞媒體何去何從?

過去二十餘年來,國內外新聞媒體生態發生前所未見的劇變。台灣在 1988 年元旦正式解除報禁,並於 1993 年先後完全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後,國內媒體業隨之急速發展。

此外,這個時期也適逢網路開始在民間普及。1990 年代中期起,國際各大主流媒體紛紛開發網路版,新聞媒體的遊戲規則也進一步被改變:傳統媒體出刊、發報、播報新聞時間固定,閱聽人基本上僅限於國內,形塑著所謂「想像的共同體」。網路時代,新聞媒體則進入了閱聽人遍布全球、 24 小時任何時刻都需要服務閱聽人、隨時必須搶發即時新聞的無邊無際新戰場。

21世紀以後,新聞媒體的遊戲規則再進一步受到 Web 2.0 與社群媒體影響。在人人皆可透過部落格、推特、臉書、Youtube 等媒介發表言論並與閱聽人直接互動時,新聞製播便不再由媒體專業人士壟斷;不僅題材與觀點上具有特色的小眾網路媒體大興,更加入了無數的「公民記者」,試圖在主流媒體之外發出異質的聲音。

在如此百花齊放、萬家爭鳴的環境下,理論上我們所經驗的媒體世界應是多元且開放。然而,在臉書主宰了包括新聞媒體在內的各類訊息傳播後,其特殊的過濾、傳播機制卻漸漸形成了令人詬病的「同溫層」效應。在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這項特色甚至成為假新聞傳播的溫床,終至使自由派主流媒體與保守派激進右翼媒體兩陣營閱聽人之間的意識形態對立更趨尖銳,也大大降低美國人對於新聞媒體的信任度。牛津大辭典更將「後真相」(post-truth) 評選為今年年度關鍵字,意旨客觀事實對於形塑公共意見的影響力比不上情緒化的煽動。

此外,傳統與新興網路媒體數量激增的同時,傳統媒體的閱報率與電視收視率大幅下降,廣告收入也不斷縮水與稀釋。當讀者越來越習慣透過社群媒體來獲得「免費」的新聞資訊時,我們很容易忘記,新聞的製作與傳播需要相當的經濟成本。人說「免錢的最貴」;獲利模式的改變對當代新聞媒體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在我們享受表面上「免費」的媒體訊息時,究竟付出了什麼巨大卻難以察覺的代價?

這些現象嚴厲地考驗著今日新聞媒體的生存與獨立,攸關著新聞媒體是否仍足以在民主政治中,發揮「第四權」的功能與任務。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資深記者,也是網路獨立新聞媒體《新頭殼》前總編輯莊豐嘉先生前來現身說法,與我們談談網路戰國時代,新聞媒體該何去何從,請關心媒體與民主政治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與談】莊豐嘉|《新頭殼》前總編輯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12 月 23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