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當我們紀念二二八時 我們在紀念什麼?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 70 週年。一如所見,二二八的記憶藉由各種紀念活動如音樂會,與紀念館等機構,看似已進入台灣人民的日常,也能公開地被談論與述說。日前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更透露,中方將舉辦二二八相關紀念活動,企圖掌握歷史詮釋的話語權。這意味著二二八並非僅作為「過去」,而是高度歷史詮釋的競逐場域,從各自立場不斷以各種方式被記憶。

回顧過去台灣社會對二二八紀念與記憶,它一直與當下人們所思所感相連著。漫長的戒嚴時期,二二八是 40 年的噤聲失語。解嚴後的民主化與本土化進程中,紀念二二八成為揭示國民政府獨裁暴虐最重要的抵抗武器。首度政黨輪替後,二二八事件由政府正式承認為國家歷史創傷,隨著立法院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官定「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與各種官方和民間的紀念儀式,加上諸多過去遭禁忌消音的史料大量出版,而逐步進入/回返人民的政治意識與生活日常。

然而,儘管經歷數度政黨輪替,政府對於公佈二二八真相與追究責任的虛與委蛇,造成二二八事件雖由官方認定為「國家歷史傷痕」,卻缺乏受難者與家屬遺族訴說傷痛的平台、適切的歷史教育以及確保悲劇不再發生的機制,使官方對二二八事件的紀念流於形式,始終無法藉此凝聚起社會對國家歷史傷痛的集體記憶與哀悼,遑論從歷史傷口上重生。

對於新世代的青年來說,台灣歷史雖然不再是無法接觸的禁忌,卻缺乏完整的理解與深刻的追尋。二二八事件距今已 70 年;在政府尚未能公布真相並追究歷史責任時,倖存者已逐漸凋零,時代已經過去,社會也已經改變,「二二八」會因此距離台灣社會越來越遠嗎?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台灣文史研究者藍士博先生,前來與我們一起回顧,自解嚴後二二八議題解禁以來,台灣社會為了瞭解台灣歷史最傷痛的這一頁曾付出的努力,並帶領大家一起思索:此時與未來,當我們紀念二二八,我們希望它帶給台灣社會什麼意義?


【與談】藍士博|台灣文史工作者、二二八共生音樂節發起人
【主持】楊柏賢|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7 年 02 月 24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