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政治轉型

在現代法治國家中,司法被視為憲政與基本人權的守護者,「司法獨立」則是司法發揮捍衛憲法、保障權利等功能的基本要件。「司法獨立」意指司法調查與審判過程完全免於行政或立法體系的介入,使司法部門一方面得以防止行政部門違憲濫權,另一方面也能夠免於來自立法部門政黨政治壓力的干預。

除了司法體系獨立於行政與立法部門運作,司法人員的獨立、公正、清廉,不因權勢壓力或利益誘惑而影響其判決,也被視為司法獨立的重要指標,以確保人民皆有公平審判與無罪推定的權利。因此,「司法獨立」可說是現代國家中,捍衛自由、民主、人權與憲政最重要的基石。

然而,二戰之後,台灣由國民政府接收,接著國民黨在中國內戰失利撤退來台,以「防止中國共產黨在臺灣擴散」為名,於1949 年 5月 20 日起在臺灣全境實施戒嚴,以《懲治叛亂條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檢肅匪諜條例》等等戒嚴法規取代憲法,大幅擴張國家行政部門權力,使民意與司法體系形同虛設,其所造成最嚴重最慘痛的後果,便是長達 40 年的白色恐怖。

戒嚴體制曾使我國司法獨立蕩然無存,那麼解嚴、民主化是否意味著司法獨立的到來?台灣的民主化對司法有何影響?體制內的司法改革至今有何成果?又有哪些侷限性?哪些結構性因素妨礙了它完成更進一步的改革?

今年適逢台灣解除戒嚴 30 週年;去年第三度政黨輪替後,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亦於今年三月起展開。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專研司法政治的王金壽老師,來為我們解說台灣司法改革的歷程,並帶領大家思考司法改革與政治行動的關係。



【與談】王金壽|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7 年 04 月 21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