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我知道網路,但網路到底是什麼?

2017.05.19(五)19:00 ~ 21:00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1990 年代初始,網路開始在民間普及。近 30 年來,網路不僅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更全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如今,我們每天使用網路閱報、購物、社交、辦公、教學、救災、休閒娛樂,無法一刻沒有網路。

網路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帶給我們前所未見的困擾。木馬程式、綁架病毒是網路時代特有的焦慮。「假新聞」的散佈、敵國情治體系結合國際駭客介入大選,更改寫了這個時代的政治遊戲規則與「國界」的定義。在雲端技術普及之後,我們的記憶,甚至一部分的決策權,開始交由網路來執行。換句話說,傳統上定義「人性」之所在的心與腦功能外化。那麼,我們是否能因此結論,網路也改寫了「人」與「主體」的定義?

當「寶可夢」在許多國家皆掀起集體抓寶風潮,荷蘭警政單位甚至借力使力,透過深夜在特定治安死角加強灑花的方式,試圖讓小智們成為守望相助的治安力量。這時我們如何理解這樣的實體/虛擬社群經驗的交替?寶可夢現象是否改寫了「社群」的定義?這些集結在世界各大城市的群眾可被稱為「群眾」嗎?

媒體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cLuhan),當一個媒介退流行了,我們反而能夠發現它的整體形式和美學,例如電影、攝影等媒體傳播形式,在今天都成為藝術形式,然而當前的媒介是最不容易看清的,因為它包圍我們,就像空氣一樣不易察覺。網路帶來了什麼?捨棄了什麼?將往何處去?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任教於台南藝術大學的藝術家潘正育老師來與我們談談「網路到底是什麼」,並帶領大家思考網路的社會學、哲學與美學意涵。


【與談】潘正育|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7 年 05 月 19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