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後解嚴時代的高雄美術

清帝國時期,台灣美術發展大致延襲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畫風,日治時期,在日本殖民政策下,帶著「寫生」概念的東洋膠彩畫與接近印象主義的西洋油畫則透過國民教育體系的養成,與官辦美術展覽、畫會的發揚推廣,成為當時台灣藝壇的新傳統。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國府接收台灣後,旋即於 1947 年發生二二八事件以及長達四十年的戒嚴與白色恐怖。1949 年國民政府全面遷台,隨國府從中國大陸來台的文化人士驚覺,經日本新式教育洗禮的台灣美術界所認定為「國畫」的竟是源自日本膠彩畫,紛紛起而韃伐,自 1950 年起展開長達十年的「東洋膠彩畫 vs. 中國水墨畫」的「正統國畫之爭」。 此外,1950 年代中晚期起,在美援與美軍顧問團駐台的背景下,深受歐美現代藝術影響的台灣青年藝術家也展開現代畫運動,試圖發展出結合西方繪畫風格與東方文化特色的現代繪畫。
1970 年代,隨著台灣退出聯合國、釣魚台事件、台日斷交、台美斷交等等國際政治上的挫敗,在戰後由國民政府透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等等文化與政治機制極力鞏固的中國認同開始受到質疑,並觸發一連串涵蓋政治、文學、藝術等全面性鄉土意識運動。1980 年代正逢台灣經濟起飛,同時民間爭取自由民主呼聲日高,終於在 1987 年解除戒嚴。西方前衛藝術觀念以及創新表現手法的引進,加上強烈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批判觀點,使解嚴後台灣藝術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視野。
台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工業重鎮高雄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對台灣經濟貢獻至鉅。然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後,強勢推展中華文化,有意無意地視台灣本土文化為低俗的草莽文化。過去長期以來,台灣重工業重鎮台灣長被稱為「文化沙漠」,意指精緻藝術在高雄沒有市場。台灣民間對藝文透入的資源極少,全國性或國際大展也很少在高雄舉行。這情形從 1980 年代中期開始,有了明顯的改變。究竟哪些條件造就了這些改變?「高雄美術」有何特色?為何「高雄」?
今年適逢解嚴 30 週年。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藝術家,也是高雄市立美術館前館長李俊賢老師,來為我們解說解嚴對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解嚴後的高雄美術之於前述脈絡下發展的台灣藝術有何異同,又如何分別與高雄、台灣、國際對話,並從中尋求自我定位與價值?
【與談】李俊賢|藝術家、高雄市立美術館前館長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7 年 06 月 02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