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非』星期五@高雄】看見東南亞:透過攝影想像印尼與馬來西亞

「東南亞」是個廣泛的政治、地理與社會文化分類。若以國家來定義,現今東南亞涵蓋了 11 個國家,語言、文化、風俗與宗教各異。此外,這 11 個國家也各有不同的殖民與建國運動史,在 19、20 世紀間,曾被一共 5 個歐洲國家加上美國與日本殖民或佔領,以及延伸至當代的政治衝突。然而,我們除了將東南亞視為經濟體、勞動力輸出國之外,是否了解東南亞社會、文化與歷史的多元繁複?我們透過書籍、主流(視覺)媒體所認識的東南亞形貌為何?

早在 19 世紀中葉,攝影術在歐洲發明並迅速成長之初,這項在當時被視為「未來的普世語言」的技術便隨著歐洲殖民者引入東南亞。20 世紀之前,歐洲殖民者廣泛地援用攝影術,鉅細靡遺地記錄下殖民地的人種、動植物、自然地理景觀、風俗 ⋯⋯等等,並與人類學、民族學等當時新興的學科緊密結合,作為其分類人種、區隔並比較西方/非西方種族與文明差異的依據,將歐洲帝國對殖民地的想像與欲望具象化,並透過報章雜誌刊登的攝影影像,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建立起一套至今仍根深蒂固的世界觀。

然而,20 世紀後,隨著攝影技術的演進,攝影機也益發輕巧,便於攜帶與普及。此時,攝影機開始進入包括東南亞在內的殖民地當地中產階級的生活。二戰結束解除殖民以後,攝影的普及使東南亞當地人越來越輕易掌握攝影作為影像與知識生產工具,甚至在戰後的反殖獨立風潮中,提供了抗爭的視覺紀錄。

不論是家族相簿中的個人肖像,或是教科書、報章雜誌,甚至博物館中的國家歷史圖像,「攝影」作為一種再現方式,並非被動地紀錄「客觀」事實,而在拍攝與觀看的社會、歷史脈絡中,扮演著個人與社會/國家/歷史的粘合劑,動態而積極地形塑者個人自我認同,以及社會的集體想像。

從殖民時期到當代,東南亞地區的攝影作品提供了一道線索,讓當代觀者得以對作品與觀者、個人欲望與集體想像之間的關係進行辯證。透過自殖民時期以來的攝影作品,我們看到的東南亞形貌為何?這些影像傳遞了哪些顯而易見,或者隱晦不見的訊息?本週哲學『非』星期五@高雄由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趙恩潔老師主持,邀請新加坡籍攝影家莊吳斌先生,循着自己和其它創作者的攝影作品來敘述、剖析、幻想印尼與馬來西亞的歷史經驗與現實狀況。

【主講人】莊吳斌|新加坡籍藝術家、策展人
【主持人】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 2017 年 10 月 29 日(日)14:30 ~ 17:3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教育部 106 年度區域教學資源中心新增東南亞語課程計劃、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