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非』星期五@高雄】生命之河 - 當藝術走進災區

1990 年,伊朗北部發生大地震,造成近 5 萬人喪生。知名導演奇亞洛許塔米 (Abbas Kiarostami) 前進災區,以類紀錄片的手法拍攝劇情片《生生長流》(And Life Goes On),細細呈現災民如何重建生活、面對生命。其後,世界各地有更多藝術家在重大災難之後紛紛進入災區,紀錄災民劫後重生的生命力,在台灣最知名者包括以 1999 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為主軸的《生命》,以及莫拉克風災後的高雄縣甲仙國小拔河隊為主軸的紀錄片《拔一條河》。
然而,當藝術家進入災區,除了從藝術創作者的視角來紀錄、詮釋災民的人生之外,藝術是否還有其他與災區、災民交會的模式?
2009 年 8 月 8 日,莫拉克風災造成台灣 50 年來最嚴重的水災,許多人一夕之間家園破碎,甚至失去至親至愛。倒塌的房舍、崩毀的道路大致已經修復,然心靈上的重創卻需要更長時間才可能縫合。
2013 年起,一群藝術家與社區工作者結合,以茂林多納部落為起點,走過多納部落、桃源高中部落、梅山部落、杉林大愛園區以及六龜寶來國小等地,嘗試透過藝術的介入來重新凝聚社區共同情感,使老舊社區產生轉變。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不斷有藝術家,嘗試與各不同領域合作,不斷思考藝術行動手法,在台灣常見的例子有「社區藝術」、「藝術造街」等。而當藝術進入災區,嘗試成為災後軟、硬體重建工程的一環,這場情境與目的皆特殊的藝術行動面臨哪些挑戰?
本週哲學『非』星期五@高雄由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執行長陳奕彰主持,邀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理論所陳泓易老師、藝術家洪琳茹以及社區工作者李婉玲、陳昭宏為大家解說這場修補災民心靈、重建災區社群文化的行動藝術行動,並與大家討論,藝術家、社區工作者與災民透過藝術為媒介的互動中,凸顯出哪些問題,又開啟了哪些可能性?
【與談人】陳泓易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洪琳茹|藝術家、李婉玲、陳昭宏|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理事長、總幹事
【主持人】陳奕彰|藝術家、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執行長
【時間】 2017 年 11 月 04 日(六)14:00 ~ 16: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