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訓讀、模仿、創造 - 台灣白話文的發展與樣貌

愛爾蘭歷史學家班奈狄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在論述民族主義的起源時指出,隨著印刷資本主義興起,出版商與媒體為了使銷售量極大化,而使用其本地語言進行出版,取代拉丁文等書面語言。其結果是,使用各種本地方言的讀者變得能夠理解其他使用相同本地方言的人,而形成「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台灣在 20 世紀早期,也曾出現過知識份子試圖透過以本地語言 —— 即以漳、泉州閩南語為主幹的「台灣話」 —— 書寫出版,以凝聚台灣民族意識的努力。

發軔於 1920 年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台灣民眾的文化鬥爭和思想啟蒙運動,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弱小民族的反抗、追求人性解放及社會解放的進步思潮同步發展。受新式教育的台灣知識份子體認到,唯有教育普及,台灣社會才能獲得自主與解放,因而試圖為台灣人尋覓一套接近口語、易學易懂的白話語文,以提高大眾識字率、啟蒙人民思想,期能擺脫被殖民、被壓迫的命運。

1930 年,黃石輝發表〈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表示台灣文人應該用臺灣話描寫臺灣事物,並主張用漢字表記臺灣話的「言文一致運動」,強調台灣話與文字合一,能讓農工大眾閱讀及使用更方便,引發了首次「鄉土文學論戰」。次年,郭秋生在《建設台灣白話文一提案》的兩萬字長文中,進一步主張以漢字為主架構,將台灣話文字化,引發激烈辯論。以賴和為代表的支持陣營認為應在台灣現實情況下,建設新的台灣話文。以黃朝琴、賴明弘為代表的反對陣營則認為,台灣話文派所主張的大眾其實是小眾;真正的大眾文學應是無論中國、台灣均能理解、撰寫的文章。

儘管這場論戰因無法獲得交集而在 1934 年落幕,旋即在總督府實行皇民化政策、中日戰爭爆發、官方禁絕漢文等因素下,台語文運動被迫停止,1930 年代的 「鄉土文學 — 臺灣話文論爭」卻可視為日本統治下,面對殖民母國日本與文化祖國中國之矛盾,關於臺灣人、臺灣語之課題首度被認真而嚴肅思考的一場爭辯。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台師大台文所呂美親老師,來為我們解說日治時期,以賴和為代表的台灣知識份子如何創造出異於中國白話文的台灣白話文,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日治時期台灣話文運動對解嚴後本土化風潮下,當代台灣母語復興運動的啟示。

【與談】呂美親|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7 年 11 月 17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