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河。在地實踐_社區與藝術的對話錄
「藝術行動」,這個名詞,近年來各國都有新的手法實踐集結合其他領域。在台灣常見「藝術介入」「社區藝術」「藝術造街」…等典型藝術行動的範疇。藝術行動如何建構城市文化?藝術家設計類別框架誘引、邀請參與社群,如何透過藝術作為一種訊息的介面?以及公共領域的議題如何藉由藝術再現彰顯並且得以作為一種追尋城市文化的討論與實踐?

當行動成為藝術作品時,藝術家採取自身慣用材料以自身的態度、心態、理念、計畫等範疇,表現在物體或具體的媒體上,紀錄過程做為創作的詮釋。其結果不是「作品」而已,而是個溝通管道、刺激思想的媒介,它要使觀者能夠體驗「作品」的意義或存入腦海裡自己再製造它。以藝術經驗的詮釋,無論任何經由模仿和拼貼互換而結合,藝術完全自由的時,可從生活經驗中尋找一種真理、幽默、隨興,致力於種種實驗方式,企圖想像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去完成一些從未作過的事。

當創作方式從材質、形式和主題的藝術意義裏獨立出來後,便與日常生活的意義結合,運用到實際社區環境中,以環境裝置觀念、藝術虛擬化的實驗方式,呈現作者的自省和檢視環境,引導作品融入藝術社區化的範疇裡,一旦內在張力的擴展到某程度,便可從實體藝術到非實體藝術的轉變。
社區居民主動參與、自發性的改善社區文化環境,以達到改善地方生活環境、提振地方文化產業、塑造社區共同體意識等目標,並拉近人與人之間逐漸疏遠的距離。形成公民社會有共同利益、目標和價值的,公民參與,非強制的行動為了社會的特定需要,為了公眾的利益而行動。
藝術家經由與社區的合作,藝術行動的操作與在地實踐,窺探出其與觀眾雙向的溝通,圍繞在週遭環境互動關係的模式,從中去尋找彼此間所屬的立場與定位,建立「在地創作」觀念。透過對話與交流,秉持連結的認同與同理心,營造出關懷、互助、合作的倫理新環境。透過藝術的介入,激發居民參與的意願,重新凝聚社區共同情感,使老舊社區產生轉變。
生命之河。在地實踐_社區與藝術的對話錄
策展人:洪琳茹
指導贊助單位:文化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展覽日期:2017.11.04(六)~2017.11.26(日)
展覽地點: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A、B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