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後事實」時代的難題 —— 在假新聞江河中逆流前行

2016 年英國脫歐公投 與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難以計數的「假新聞」(fake news) 在臉書、LINE 等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貼流傳,並在 Google 等搜尋引擎的搜尋演算法推波助瀾之下,成功的進入公眾的政治討論中,即使許多消息已遭證實為誤,受眾仍堅信不移。該年年終,《牛津大辭典》英國版與美國版,以及德國語文協會皆不約而同地選出「後真相」(post-truth)、「後事實」(postfaktisch)作為年度關鍵字,意指「激情煽動取代客觀事實,主導著公共意見形塑」的失序狀況。

「假新聞」的歷史幾乎與大眾傳播的歷史一樣久,而近來之所以成為社會警訊,與網路、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 等新傳播科技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同溫層」所構築的「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與「回聲室」(echo chamber)現象導致人們更容易偏聽偏信,只接觸符合自己認知思維和政治立場的新聞和評論,更傾向於相信自己原本相信的新聞而拒絕客觀事實,造成社會上,特別是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之間的矛盾難以癒合、對立更加激化,對民主社會具有重大的破壞力。

此外俄羅斯、中國政府更利用這套製造、傳播假新聞的機制,強力干預國際政治。近日臉書公佈統計,美國用戶中,約有 1.26 億人曾經在大選前看過由俄羅斯政府在背後資助散播的假新聞。近年來中國政府也積極利用假新聞來干擾台灣政治;特別是當台灣政府政策出現高度爭議時,來自中國網軍的假新聞便見縫插針,試圖破壞台灣民主機制。

「假新聞」與「後真相」現象不僅英、美獨有;台灣在二戰後經歷將近 40 年的戒嚴與報禁,黨國威權體制透過其所控制的主流媒體扭曲新聞事實的前例亦多不勝數。在媒體解禁之後,政府機關或商業機構在媒體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混淆視聽也引起諸多爭議與批判。發生於 2005 年間的假新聞「腳尾飯事件」更導致報導該新聞的東森新聞 S 台遭到關台。

民主社會建立在人民依據真實可靠的資訊,進行思辨與對話,並進而做出公共事務的抉擇。一旦資訊不再真實可靠,人民勢將無法自治,社會甚至可能因而瓦解,其對民主的傷害至深且鉅。許多媒體與網路搜尋平台皆紛紛推出事實查核(fact-checking)機制,許多民間團體亦推出事實查核網站,試圖稍減假新聞的負面影響。歐盟執委會 (European Commission) 更要求社群媒體必須針對假新聞提出更強勢的作為,否則將考慮採取法律行動。

面對「情緒煽動」比「客觀事實」更有影響力的「後真相時代」,這些事實查核機制是否足以有效遏止假新聞傳播?我們又是否對「客觀事實」抱持信仰?在台灣,我們能採取哪些措施來幫助閱聽人辨識假新聞,並遏止其侵蝕台灣的民主機制?在台灣解除報禁 30 週年前夕,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中正大學傳播系胡元輝老師,來為大家解說「假新聞」的前世今生,並帶領大家一起討論言論自由、媒體倫理與民主政治的關係。


【與談】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7 年 12 月 22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