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非』星期五@高雄】凜冬已至:中國公民社會的現況與未來

今日,在中國國力強勢崛起的同時,國內公民社會的發展卻迎來冰河期。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 2012 年的十八大上台後,隨即高舉反腐倡廉的大旗,展開一系列「從嚴治黨」的行動,許多省部級以上的高官中箭落馬,而習也藉著這個態勢鞏固權位並擴張勢力。

但顯然,這種「嚴治」的態勢並未侷限於中共黨內,而是蔓延到了黨國之外的公民社會。 雖說在中國的後極權體制下,國家與社會的界線本就模糊不清,而中共也以各種法律或法律以外的手段來控制中國的公民社會,但至少在 2012 以前,中國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和各種非制度性的政治參與行動,都還有一定的生存及活動空間。當時,在很多 NGO 工作者和維權行動者,都認為只要自己不反對共產黨統治,而且在法律界線內行動(頂多爾偶打打擦邊球),就可以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推動中國的政治進步及社會變革。

然而, 2012 年以後,中國政府對公民社會的打壓逐步升級,原本尚有空間的維權行動和政策倡議逐漸消失殆盡,除了與政府有關係或從事社會福利功能的非政府組織外,在公民社會從激進到溫和的傾向光譜上,幾乎所有行動者和機構都感受到了國家步步進逼的壓迫。從致力於鄉村青少年教育的立人鄉村圖書館,到廣東四家從事勞工權利倡導的勞工 NGO,再到傳知行和益仁平,原本站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前沿的先鋒,在這一波打壓的浪潮下幾乎沒有可以全身而退者。而後,《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的出台與施行,更掐緊了所有不為國家所喜的公民社會組織的資源管道,使其處境更為雪上加霜。

這一系列打壓行動,究竟反映出中國政府對公民社會的定性上出現了什麼轉變?而這些轉變又落實為哪些具體對策後,產生了什麼政策影響?未來將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制度環境,讓中國非政府組織「物競『黨』擇」?而那些「適者生存」所留下來的機構和行動者又得做出什麼調適和妥協?

2018 年第一場哲學『非』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王敬智老師,來為我們解析習近平時代,中國當局對公民社會的治理模式,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這些中國正在發生的事,對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又有什麼影響?

【與談人】王敬智|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主持人】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8 年 01 月 07 日(日)14:30 ~ 16:3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