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余光中的文學與政治

2017 年 12 月 14 日,知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文學學者余光中逝世於高雄,引發社會大眾廣泛回顧與評價其一生的文學成就與政治作為。
余光中出生於中國南京,1949 年國共內戰爆發,余光中輾轉遷居香港,隨後於 1950 年移居台灣,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外文學系,1952 年畢業。畢業前夕出版他的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1954 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詩人在台共創「藍星詩社」。自此,余光中著作等身,詩風橫跨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新古典主義,創作領域亦橫跨詩、散文、翻譯與評論。余光中的作品經常被納入台、中、港三地國文科教科書,因而超過六十年的時間,余光中在臺灣文壇可謂名望最高、形塑文藝美學品味最力,其文化與政治意見對社會大眾影響也最深的作家。
不論在文學或政治上,余光中素來立場鮮明、大鳴大放。他曾在回憶敘事中說,「我不會歌頌國民黨,但一定反對共產黨。」詩人林淇養(向陽)指出,年輕的余先生也曾是「激進份子」,1960 年代擔任台灣自由主義重要代表刊物《文星》雜誌詩欄主編,也寫過不少主張西化的文章,還曾以〈剪掉散文的辮子〉批判當時流行的散文界是「紙業公會最大的恩人,它幫助消耗紙張的速度是驚人的。」年輕時的銳氣、才華和激進樹立了余光中的風格和名聲。
在政治上,余光中的現代詩雖一反 1950 年代前期的「反共八股」文學形式,其創作內容與關懷卻始終緊貼政治,並動輒以政治意識形態臧匹藝文創作,其中最為人所知者,便是 1977 年 8 月 20 日,余光中在《聯合報》副刊上發表〈狼來了〉文章,批判台灣鄉土文學是中國的「工農兵文藝」,並以毛澤東的「毛語」暗指鄉土文學寫作者是「共產黨爪牙」。政論家徐復觀曾對此表示:「余光中的這頂帽子恐怕不是普通帽子,而是『血滴子』,帽子一旦拋出,會使人頭落地。」
除了以政治立場論文學,余光中甚至跨出文學論戰的界限,直接向警總檢舉意識形態相異的作家與知識份子包括徐復觀、胡蘭成、陳映真等。此外,余光中於 2005 年發起「搶救國文教育聯盟」,以捍衛文言文於中學教材的比例;2010年,他發表詩作〈某夫人畫像〉歌頌馬英九妻子周美青;2012年,當《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bumbler」(笨蛋)形容時任總統馬英九,余光中解釋此字有「大智若愚」之意。其不吝以文學作品與作家身份服務政治的作為,在在引起兩極評價。龍應台認為余光中「數十年來在風吹草動、價值混亂中忠於自己的真實情感、執著於自己所信仰的美學,不隨浪潮的推湧而附從漂流」;李敖則以為余光中「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並且斥責他「過去反共,現在跑回中國大陸到處招搖」。
作家郭楓曾在評論余光中文學成就的文章〈繁華一季盡得風騷〉中指出,「四十多年集權統治局面行成文化壟斷的情勢,當然也封鎖了真正文學靈論的空間。台灣文學變成沒有標準沒有是非的貨物,誰都可以招搖過市,沿途叫賣。」余光中的辭世,如龍應台所言,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如今,我們是否可能,或如何可能,找尋出評論余光中文學成就與政治作為適切框架與標準?「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是否是個可能並值得追求的價值?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蔡明諺老師,來與大家解說余光中的文學與政治,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文學與政治的關係。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與談】蔡明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8 年 01 月 26 日(五)18:30 ~ 21:00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