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非』星期五@高雄】虛擬媒體對實體世界的收編

川普意外贏得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社交媒體 — 特別是臉書 — 在選戰中所扮演的角色旋即成為多方檢討的焦點:從缺乏事實查核機制,造成大量「假新聞」透過使用者的分享得以快速流傳、成功達成混淆視聽的效果,到「演算法」如何形塑不易突破的「同溫層」效應,阻礙了不同立場者對話的機會等議題,在在勾勒出一個荒蕪閉鎖的虛擬世界反烏托邦。
而今年三月間,任職「劍橋分析」數據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的吹哨者韋利(Chris Wylie) 向媒體爆料,更進一步揭露政治野心家如何透過大數據準確掌握選民的興趣喜好、政治立場、精神狀態,並結合臉書演算法控制下精準凌厲的廣告投放技術,針對特定關鍵選區或族群選民轟炸量身定做的廣告或政治宣傳,藉此將傳統選戰中的「黑函文化」、「耳語文話」更精準,也更不落痕跡地複製到網路虛擬世界,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操縱為數遠更廣大的選民,甚至製造出「另類事實」的威力。
早在 2011 年,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便表示,「臉書是人類史上所出現過最恐怖的監控機器。」除了透過使用者個資、打卡以及各種心理遊戲軟體搜集的資訊之外,使用者只需按 10 個讚,臉書對你的瞭解便多過辦公室同事;按 70 讚,臉書對你的瞭解就勝過一個朋友;按 150 個讚,臉書對你的瞭解就勝過過家人;按 300 個讚,臉書對你的掌握甚至勝過你的配偶。從我們瀏覽的網站到社交媒體上按的讚,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在商業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掌控之下,並成為其主要的商品。在今日的數位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網路的「匿名性」實際上是一則神話;隨著人臉辨識科技日益精進,結合著 GPS 定位科技,現代人可說從網路到實體世界受到全面的監控。
茉莉花革命曾使世人對 Web 2.0 與社交媒體打破各種藩籬、凝聚人群、促進對話的潛力充滿樂觀的憧憬,孰料美國大選後,網路與社交媒體的特性卻幾乎摧毀我們對突破同溫層、與人良性互動對話的信心。在這兩者之間,我們如何理解當今網路世代的人與社會?
本週哲學『非』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理論所陳泓易老師,來為我們解說網路時代的主體形貌,並帶領大家一起思索大數據與社交媒體時代,我們如何可能從全面性的監控與社會控制中突圍。
【主講人】陳泓易|法國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博士
【與談人】潘正育|法國巴黎索邦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主持人】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 時間 】 2018.06.02(六)18:30~20:3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