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你是我心目中的紅色薔薇 — 從呂泉生談臺灣音樂史

「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這首廣被改編演唱、也被 NHK 選為世界十大搖籃曲的《搖嬰仔歌》,為二戰末期有台灣合唱之父之稱的呂泉生,因思念躲避空襲而分離的妻兒所作。
自清代開始,西方音樂引入台灣即與長老教會有著密切關係,日治時期總督府以西方古典調性為主的歌曲作為音樂教材。呂泉生(1916 – 2008)幼年即隨祖母在教會接觸唱歌,台中一中畢業後留學東京主修鋼琴,卻因受傷改為聲樂,意外地奠定了未來投入合唱教育的基礎。1942 年,呂泉生因家中事故中斷 NHK 合唱團和東寶聲樂隊工作回台定居,隔年為厚生演劇研究會公演張文環的作品《閹雞》做配樂,使用其採集而改編成合唱曲的《丟丟銅仔》、《六月田水》和《一隻鳥仔哮救救》等台灣民謠,在推行皇民化政策的當時,因獲得觀眾極大迴響而驚動當局,首演隔日即被禁唱。
二戰結束後日語教材遭停用,呂泉生由台灣省教育會理事長游彌堅聘任,主編引進外國歌曲的《101世界名曲集》,曲目仍為今日音樂課本採用,也撰寫《國民學校音樂課本》,更主編向社會大眾徵稿、發表新創作和新編曲,涵蓋兒童歌曲、合唱歌曲和民謠等的《新傳歌謠》月刊,為台灣第一本創作歌謠集。
呂泉生的創作,從感嘆二二八事件重創台灣人心靈的《杯底不可飼金魚》 ,到為安撫因工業化農村過剩勞動力流向都市之青年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都真誠地對社會現況作出回應;戰後於廣播電台工作期間,他亦鼓勵流行歌手以台語創作,成為楊三郎、那卡諾和紀露霞合作名曲《望你早歸》,及張秋東家所作《燒肉粽》、《收酒矸》的推手,扮演藝術與流行歌曲之間的橋樑。
數十年來,這些歌謠早已深植台灣人心中,成為不分世代的台灣人最熟悉、最親切的旋律。然而,大多數人對這些歌謠的創作者與歷史卻極為陌生。今年適逢呂泉生教授逝世十週年,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許馨文老師,來為我們解說臺灣西方音樂教育從日治時期至戰後的演變,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呂泉生教授的創作與民謠採集作品對台灣當代音樂有何影響與啟發。
【與談人】許馨文|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人】翁嘉昀|哲學星期五志工
【 時間 】 2018.10.19(日)19:00~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