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飾計畫 「記憶的封存與抹滅之間?」

人們以多重感官建構對空間的認知,「經由聽覺、嗅覺、味覺、觸覺」(Allan,1983)提升對一個地方的感覺,空間也因人的存在而有了意義;此時,「地方成了人類對物理空間有意義的建構」,也是記憶深根的所在。

在展覽空間中除了能看到創作者個人表徵及多元的創作形式之外,也參雜了觀賞者難以預測的觀看模式及互動行為;當一個空間經由時間的推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連結,輾轉成多重聯覺記憶下的「地方」,即便展示結束、粉刷復原、甚而裝點一新後,彩繪於牆面的原作本身是否如表象般的蕩然無存?又或是埋藏於空間某處,經久不息?

《粉飾計畫》由潘重光、楊淯麟、陳柏源、黃郁茜、高堉銓於展場牆面創作,接連七天於現場留下創作足跡,每位藝術家都代表著社會中多元的性格及角色,以不同的創作模式,逐一建構出全新的視覺對話空間,並於展期尾聲在繪畫表層進行「粉飾」儀式。藝術家將統一穿著工作服,以稀釋的油漆,理性的、謹慎的、循序漸進的粉刷牆面作品,直到全白為止,相互為彼此善後生命片段中所留下的軌跡,讓空間表象回歸到最純粹、最根本的原型,而聲音藝術家何承恩則以展期間所收錄到的隨機聲響進行編排,結合拍攝儀器所紀錄到的創作過程、空間的演進、以及熙來攘往的訪客畫面剪輯成像,呈現於展場空間,試著邀請觀眾與藝術家在展場中同步將時空記憶回放,重新檢視此地的曾經與當下。

從展期間所產生的「創作行為」至「粉飾儀式」、「生成」、「隱沒」之間,探討著人類社會經年累月的歷史遺跡、生活模式、群體規範等,在時移物換、推陳出新之時,原始的文化脈絡是否能得以延續,又或是遭遇重塑、改寫?層層粉飾的結果

是否讓繪畫作品成為永恆的展示,又或是在光陰荏苒之時消逝殆盡?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

文/ 蕭楷競

粉飾計畫 「記憶的封存與抹滅之間?」

2020.05.23(六)~2020.06.14(日)
展覽策畫:蕭楷競
藝術家潘重光、楊淯麟、陳柏源、黃郁茜、高堉銓、何承恩
視覺設計:吳柏翰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AB展覽室
開幕茶會暨講座:6.13.2020
與談人 : 莊普 (藝術家/教授)、楊凱婷 (藝術家/策展人) 、邱俊達 (藝評人/策展人)
組織營運贊助:國藝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