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浜的公民文化傳習館,開講 ê 好所在!

文| 林晏渟

“En un jardín crecen más cosas que las que siembra el jardinero".
「花園裡長出的東西,遠比園丁種下的多。」—西班牙古諺語

若將場域空間比喻為花園,而其中的社群視為園丁,如何在這片鹽漬的土壤中撒下種子,萌芽、茁壯成富有自我風貌的花果?

這是一段藝術空間與在地社群相互陪伴、賦權的過程……

圖1_舊港團隊成員騎乘三輪車前往社區駐點。

時任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區團隊(以下簡稱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再度回到雙親早年曾工作過的鹽埕區,於2018年7月進駐成為新住民,在初期盤點後,發現日治時期為政治經濟中心的鹽埕區,因人口、產業外移而老化,形成萎縮社區(Shrinking community),導致公共空間狹小,社區凝聚力不夠,僅管近年成立駁二藝術特區,試圖轉型為文創觀光社區,但由於缺乏健全的藝文產業鏈,加上在地與特區因過去歷史文化脈絡,無法產生連結,往往使得新舊居民在現實狀況下無法久居、生根在地。盤點現狀後,舊港團隊和在地智識形成跨科際研究(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融合文學、政治經濟學、認知語言學與在地智識,以「促進公民參與」為計畫主軸,利用目前攤商仍在使用的三輪車作為擾動媒介,探索社區的需求,進行研究理論與實務間的對話,試圖探索回應之道。

在參與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以下簡稱新浜)主辦的「2018高雄公民文化論壇」後,對於高雄藝文空間與產業的背景,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梳理,也瞭解到在地深耕23年的新浜,在文化、社會等在跨域上的耕耘。於當年的國慶日,與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成為夥伴單位,提出「公民參與FreeStyle」計畫,以促進一般民眾的多元公民參與為主軸,思考藝術在其中的可能性。取名「FreeStyle」本有其混搭而多元的意涵,期待空間成為行動辦公室後,能對異質性的在地社群更顯涵容(Inclusion);也寄望透過開發符合在地文化特性的意見調查,讓過去長期沉默的居民能更為自在地說出意見、想法,成為當地的傳聲筒。除了進行田野調查外,還能共學共作社區提案,獲得更多資源,與外部組織或公部門對話與串聯的機會。

圖2_參與公民文化論壇

兩年半以來,持續與空間藝術家、經理與理監事進行多元的在地參與促進,讓公共參與成為生活日常,輔以合乎在地文化脈絡的討論形式與社區會議來進行。與其說相互培力,倒不如是彼此維持成熟與開放的心態,經過持續溝通與社區提案協作的試煉後,產生融合「藝術」與「社會參與」的新知識生產方式與技術移轉,同時顧及人才培育上的延續性,期待撒下種子的土壤,最終長成具在地特色風貌的花朵、果實。一段時間合作耕耘之下,倒是在社群連結、組織協作方式上能另闢蹊徑,擴展空間的公共性。而雙方在合作過程中,也逐漸形成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正向循環。 

在地社群的深化、擴展、串聯

在促進公民參與主軸上,舊港團隊與新浜尋找適合的公共討論方式,在社群培力的過程中,採漸進式深化,透過開放式會議工作坊、焦點座談、社區會議、共同提案教育部「青年好政」的舉辦,在討論設計上以普查方式,盡可能做到受訪者性別、背景、年齡、職業的多元性,使藝術家與相關利害關係人互相交流、討論。此舉雖加深共識凝聚的難度,不過在促進參與的初步部分,新浜認同也理解我們試圖突破同溫層,容納多元聲音的作法。從實際操作中,舊港團隊開始去梳理過去藝術學會在過去社區介入的創傷,以及思考如何形成空間與在地社區間適當的介入,與身為NPO(非營利機構)的困境,研議如何建構與延續組織營運的中長期效益。

因此,舊港團隊提出「AAA」的技術移轉機制,同理藝術組織與產業整體相對脆弱、匱乏的處境,建立系統性的策略方向,在擾動介入方式上,力求經濟上可負擔的(Affordable)、技術易取的(Accessible)、親近在地文化的(Approachable);將計畫大部分的預算投入於人才培育,試圖緩解藝術組織鮮少人事編制的部分,增加擴散與延續性。於2019年7月,連同社區代表共同徵選了出身鹽埕的新浜藝術家李珮瑜,進行階段性人才培育,分為社會參與、田野調查、社區提案的階段性訓練,舊港規劃社會參與和田野調查,新浜則負責藝術社造與駐村上的協助,成為新進藝術家的曼陀(Mentor) 。

圖3_ 開放式會議工作坊
圖4_青年好政自主演練

社群多元性的深化,主要是透過與PIN sstudio別件室合作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文化部村落文化補助自主參與類提案「鹽埕抒憶:金工工作坊」,深化在地關懷的面向,將舉辦日期集中在週間,鼓勵在地居民參加。舊港團隊規劃工作坊前的遊戲式田調,應用筆者學術領域中的語言與認知方法論(Nijmegen Methodology),訓練新浜成員駿朋、珮瑜為調查員,瞭解居民對於在地意象。此為筆者首度進行跨界主題運用,設計符合在地文化的轉譯與遊戲調查,除了讓跨世代的學員(5歲至75歲)在工作坊前,透過遊戲式田調共同編織在地文本,也建立了彼此的連結,別件室也因此擴大了客群年齡層,與在地單位合作的面向。該次大學與社區間的首度協作,過程中互為主體的運作方式,讓雙方對於彼此的策畫與執行能力,逐漸產生信任感,衍生出長期的伙伴關係。

圖5_金工遊戲室田調

互為主體的交往,成為公民文化傳習館

在促進公民參與主軸上,舊港團隊與新浜尋找適合的公共討論方式,在社群培力的過程中,採漸進式深化舊港團隊在2019年3月接觸鹽埕老人活動站的佛臨濟助會後,成為社群連結擴展的開始。首先,因應需求於2019年7月份開設了桌遊課程,針對活動站志工與研究助理訓練的設計培力工作坊,便舉辦在新浜,逐漸引入了在地中高齡社群;稍後,由於桌遊課的奠基,在2019年9月至12月間,舊港團隊與新浜藝術家李珮瑜、高美館協力,進入活動站開設手工藝課程,年底與在地店家聯合的成果策展「埕樂會」。而與再帶領藝術家進入社區的合作其中,著實讓筆者難忘的,莫過於疫情期間,由湯皇珍老師帶領的「成忘老太太」的午茶時間,從事前接洽到完成,除了顧慮到疫情,還有現場長輩的狀況,充分尊重計畫與社區成員。而湯老師在展演互動後,開創出臨時對話的空間,與參加的長輩對於老後記憶衰退等的過程產生了共鳴、連結,一時之間,長輩此起彼落抒發對於老年生活的想法,交換心得。筆者見習到新浜藝術家如何形成開放式場域的方法,也有了彼此所經營的社群相互串聯、交流的機會。

這樣的深入交流,後續影響了珮瑜的在高雄市文化局補助的社造案「勝雄慣常;建國市場駐村計畫」的創作:因市場內長輩的期待與顧慮,珮瑜思考再三後,修正原有的計畫,採尊重、不過分打擾的在地藝文擾動方式:由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陳坤毅進行建物歷史解說,混搭新浜理監事曾玉冰老師的指導下,十多位的小小學員將建國市場的人、事、物,「畫」為舒服而和諧的創作,輔以3D的市場空間靜態播放,也和攤商長輩、關心市場的居民,在市場沒落後,還能共織出溫馨而富有意義的集體記憶;同時也讓彼此反思,所謂地方的期待,不是人留下來,通通發大財,才是唯一的選擇;還有社造案執行時,要能不失原有精神,進行滾動式修正的能力。駐村計畫結束後,珮瑜也持續透過優秀的創作能力,將素材變成再創作的能量,紀念市場間的每一個當下的情感交流(註:部分計畫成果在今年4月份已於新浜展出外,也將於今年11月份在鹽埕黑白切展出)

圖6_湯皇珍在活動站的下午茶
圖7_勝雄慣常照片

協助在地新興人民團體「鹽埕研究社」的成立,則是讓舊港團隊與新浜變身為人民團體的培育園地。自2019年中籌備期,到2020年7月的成立大會與大稻埕文創團體舒喜巷的雙埕會,以及社區提案工作坊,都在新浜進行,成為在地培力工作站。在籌備期產生的走讀活動與地圖繪製,也由新浜撥出部分預算支持,舊港團隊進行路線踏查與輔導,研發有別於文史形式的素人踏查路線,更進一步擴展至友善社群。除既有的藝文講座活動外,從審議式討論、桌遊設計訓練、人民團體籌備成立、社區提案撰寫,還組過船隻模型喔——都發生(聲)在這個白盒子裡,成為名符其實的公民文化傳習館(Civic & cultural pavilion)。

圖8_20200810 社區提案工作坊

伙作關係的質變促成對話、交流方式的多樣化

以信任為基底,雙方從發想、規劃到執行,都同步討論、投入,建立起互為主體的合作關係,逐漸促進空間的涵容性;而計畫成員與社區內的社群,接觸變得更為頻繁,心態也更為開放。除了每周固定蹲點,每個月固定一至兩次的進度更新,雙方在合作資訊的連動上,幾乎可以說是同步:討論主題小至個人、社區日常,大到未來研究計畫與空間營運方向,可以說是無所不談。如此開放、可淺可深的談話空間,令筆者深感幸運,沒想到竟然在學術場域外,覓得有志「藝」同的好伙伴。 

因接觸社群的擴大,對話方式也漸趨多元,與年輕藝術家及相關利害關係人,能透過審議討論方式,共同探討以藝術介入社區的困境與可能性;而對社區內年長社群,則是使用以上討論法,轉譯為切身的生活語言,鼓勵其參與相關藝文活動。因應疫情的社交距離限制,舊港團隊在空間內進行全台(灣閩南)語的參與式直播—「鹽埕大小聲,聽恁講心聲」,加入伙伴駿朋建議call in/out在地鄉親作為參與促進的方式,解鎖了直播以往被視為是單向側錄的刻版印象;內容設計除重現長輩的社會參與活動,也透過簡單的訪談遊戲增加互動感,或促進在地的藝文發展;語言使用是為了增加親切感,讓公共討論生活化,同時也蘊含向新浜「南方生猛」的形象致敬。

圖9_舊港區團隊在直播中示範,
如何進行保持社交距離的桌遊

持續的交流除了影響藝術創作外,也讓舊港團隊與新浜激盪出與眾不同的調查方法,如2020年協辦第十一屆「新樂園Emerge新秀策展人培力」,即是通過徵件海選、培訓後,提供經費與空間讓新秀策展人有實作的機會。當時筆者受新浜推介,於台北、高雄和花蓮分別進行符合場館主題的田野工作坊,因應高雄的「南方」主題,特別邀請不諳華語的印尼助教Uswa Hasnah,進行「非關語言」的田野調查設計,應用筆者所習得的語言學方法論,從介紹世界文化的共通與多樣性開始,讓新秀藝術家發想,如何在語言不通的狀況下,使用工具(如圖片、貼紙、玩偶,甚至比手畫腳等)來調查認知範疇,與受訪者一同瞭解、探索,所建構的即是共創的田野調查設計。筆者協助藝術家與受訪者之間建立起參與式設計,也發現學員先備的創作能力,有益於進行非語言交流與探索的過程,於當下共創出具多樣性的策展素材;如此動態的調查過程,令助教Uswa感到非常有趣而新奇,成為彼此美好的體驗。僅管在時間限制下,實作調查只允許短短20分鐘,但當中學員彭美綺,卻能將其當下的設計與採集素材,轉化為策展成果於新浜展出。

長期互為主體的協作模式,除了讓在地組織如駁二表達典範轉移的合作意願,也讓公部門看見了:2020年11月,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發現舊港團隊新作坊電子報上一系列的行動紀錄後,主動邀請設計有關公民參與促進的研習課程,共計43位高雄學校及機關的第一線公務人員,來到空間進行「有民參與,市政更好」的公民參與研習課程,首度成為地方政府公務機關第一線人員的研習地點,成為全方位的培力工作站,展現大學與社區共同協作的階段性「埕」果。 

圖10 _ 學員運用玩偶、繪圖等工具與助教Uswa進行食衣住行調查
圖11_20201116_高雄市政府人力發展中心研習

公民參與的最高境界,就是自主參與,依自己的能力,與利害關係人公開討論、規劃,與執行對社區有益的事,從當中學會如何培力、當責,為了在地公共事務而盡一份力。事實上,凝聚共識,持續協作,談何容易?然而,儘管環境的匱乏也許限制了我們的想像,若能悅納異己,保持彈性開放,解鎖自身、環境的限制,也算是一種創新吧—此乃筆者於執行計畫過程中,從研究團隊、空間成員等身上所感受到最為深刻的部分。舊港團隊目前已有新浜與研究社成員擔任幹部,未來將持續其在公共利益面的討論與執行,也是期待其吸收研究計畫的視野與能量後,持續維持組織間的溝通與協作,成為研究型的社會實踐。而新浜也在營運上,逐漸擴大挹注在長期專兼任人力的招募、培訓,實為藝文界少見的狀況。

依照現下流行的「地方創生」,新浜身為南部指標性的藝術空間,也面臨要如何實踐其社會責任等相關提問。以筆者身為文化與社造的新人,同時也是回鄉者來看,在避免過度擾動地方文化前提下——先求不往生,若能自主創生「活」——就是相當負責任的作為了。在許多當代藝文空間,如風中殘燭般紛紛消失的後疫時代,新浜依然佇立,與舊港一同培力新人與增強組織韌性,成為多元社群的對話中介,持續拓展其涵容與公共利益性。新浜以當代藝術的角度,發掘社會議題,提供洞見,鼓勵社會參與式的共同創作,成為全臺最為「另類」的藝術空間:可以是公民小客廳、培力工作站、在地直播間與社區遊樂園,讓一般大眾有機會瞭解、接觸、開講,甚至與之共創,不也是回應當代社會議題的展現嗎? 

[註] 筆者執行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兩年半來,因前理事長陳奕彰、前經理楊堯珺開啟了合作契機。過程中,更與現任經理邱駿朋,理監事曾玉冰等,以及合作的藝術家李珮瑜等人,一同共學共作,讓筆者有機會沉浸於空間創作能量中,結合自身的專業,注入跨領域的研究能量,研發出另類田野調查設計,拓展了自身方法論應用的視野。在此致謝所有參與過計畫與社區成員,沒有各位前期的耕耘與反饋,不容易看到過程的成長、銳變,無論是留下持續深化者,或另有他為者,均期待所居的環境、以及生活於其間的大小事,持續在共好、共創的路上。文章內容若有錯誤不當之處,均為作者個人疏失。 

【新作坊行動紀錄電子報(依發行時間排序)】
[1] 林晏渟,(2021)。〈一同埕心埕行,生活中的公民參與研習紀實(下)〉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88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101/articles/376 

[2] 林晏渟,(2021)。〈一同埕心埕行,生活中的公民參與研習紀實(上)〉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87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100/articles/371

[3]陳姵㚬,(2020)。〈轉動吧,齒輪間的公民意識〉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81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report_paper?id=350

[4]林晏渟,(2020)。〈社交「零」距離,地方直播任我行〉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79期防疫專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report_paper?id=340

[5]林晏渟,(2020)。〈創生之戰的新手攻略:大學與社區聯盟打怪記〉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76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9/articles/327

[6]宋威穎、阮敬瑩,(2019)。〈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下)〉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73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report_paper?id=316

[7]郭泓鑫、林晏渟,(2019)。〈【鹽埕抒憶】敲打回憶的在地文藝復興之旅〉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72期,網址: 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5/articles/313

[8]宋威穎、阮敬瑩,(2019)。〈當藝術遇到社區:藝術進入鹽埕的在地意象與反思(上)〉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72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report_paper?id=312

[9]林晏渟,(2019)。〈大學團隊與社區伙伴的共學共作雙人舞——「社會參與藝術」實驗在鹽埕〉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72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5/articles/311

[10]林晏渟,(2019)。〈公民小客廳的全民開講,Action!〉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66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79/articles/287

[11]宋威穎、林晏渟,(2019)。〈另類參與式討論的想像與操作—開放式會議工作坊紀實〉刊載於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65期,網址: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78/articles/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