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創作到公民參與的過程與觀察

文|張雅萍

這幾年藝術家在參與各項展覽或是計畫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工作坊形式的藝術計劃,透過工作坊的方式連結民眾與藝術的關係。為了加強在地連結的過程,開始把民眾共同參與工作坊也視為藝術創作計畫的一部分,在民眾參與的過程,這樣短暫的計劃裡能夠留下什麼樣的永續性動能?使得在當計劃結束後、藝術家不在現場操作的時候,啟發民眾自發性且自主地發掘,並透過這個過程能長出自信的養分,我個人認為這才是很重要的核心。

藝術創作從個人走向開放對話的嘗試

在藝術家接受的藝術教育中,著重的是藝術的呈現、脈絡思考的整合、生命歷程的轉折的描述,並將探討的議題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擴及更多人了解,而引起更多人對這樣議題的重視與對話。這樣的創作形式透過觀展的觀眾以及展覽設定的座談會開啟交流的各種可能性,但這是很個人的研究與創作的產出,若要與更廣大的民眾深入的討論,這是一個較不容易進入路徑。最直接的民眾回饋是:這個是在做什麼?這個材料有要賣嗎?然而藝術家要討論的議題卻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議題,更甚是人生的命題。

當藝術創作者願意開啟工作坊產生對話的時候,又會遇到哪些問題?有可能脫離、偏離原先設定的主題,以及預計希望獲得的回應卻被迫變成其他樣式。這些專業認知上溝通的落差,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對於未知的結果恐懼,以及我們根深蒂固的結果論:一種看得見、並且大眾都認同的美感才是一件好的作品。在這樣的互動要獲得真切的回饋,要勇敢地接受在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誤謬,也就是允許這個計畫的執行中可以有失敗的機會。這些嘗試挫敗的過程裡,事實上隱含著許多大量的資訊,這些反饋正是讓我們看見可能性。

工作坊究竟帶了什麼樣的學習?

過去幾次與學校合作的工作經驗上,是透過工作坊與教案設計的方式,與限定的參與者,共同創作一件作品。因為穿插在當時的課程裡,並非完全在課綱裡進行系統性的操作,持續的影響力是困難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能著手的便是從共同記憶點的方向,加深這樣的連結,促成更多的想法種下可以在未來發芽的種子。

2016 從海而來藝術計畫,蚵間國小,藝遊新屋 環境藝術行動。

在這個多元資訊及進修訊息獲得較為容易的時代,透過各式講座、小型工作坊的研習、走讀的實地探我與實作,每個實際上參與公共性討論的人,都具備各種知識與技能。工作坊最終的核心目的可能是:透過這個聚集以及討論,理解社會不同狀態的每一個人觀看事情的角度,這便是一個田野的開始。然而工作坊最重要的引導不外乎除了脈絡上的閱讀和討論外,如建立起未熟識的人,在關係的建立中,都能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立場,並且讓每個人都能達到充分的發揮。在這裡做為引導者的桌長,更需要的是陪伴與觀察,接住在這之中可能會被遺落的環節。

過去我在桃園龍潭的菱潭街參與街區改造的過程中,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傾聽者,以及設法讓每個人的付出,都可以被看見。這個公平的被看見我一直認為非常的重要。一個成功的地方經驗,或者我們要修改成一個讓人回想起來,是溫暖的地方經驗。每一個人的努力與付出,都能充分地被肯定。而對一個地方最好的成長,應是百花盛開,每一朵花都有它美麗的樣態。我試著盡可能了解大家的專長,透過計畫有限的經費,設計一套讓參與街區的每個人都能被肯定的計畫操作,也希望這個計畫操作,讓街區的藝術與文化的核心能慢慢建立。我這個摸索的過程中,並不是從工作坊作為認識地方和夥伴的起點,倒是因為熱血而一起進入這個空間的大家,磨出大家合作努力的機制,努力的綻放煙火。中間的溝通與摩擦是一定存在的,但如何透過溝通和實作讓初來乍到的每一個人,一起在這個地方奮鬥的三年中,都能帶著收穫。這三年的經驗和反思,不再是事情或是計畫能否順利的完成,而是聚焦在這溝通的落差縮小。

2018 菱潭街興創基地過年版畫工作坊
2018 菱潭街興創基地過年陶板拓印工作坊 陶板製作藝術家: 22號播荷藍、白屋小集、張智宇、張雅萍
2018 菱潭街興創基地過年燈籠工作坊

這次參與「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展覽中的工作坊陪伴導師,我便是將自己定位在觀察和發覺個別成員的優勢,以及作為一種橋樑,試圖了解以及鼓勵。

公民參與中的傾聽與磨合

這次參與的過程中,許多參與的成員已經具備各種了解地方的能力:可能是個別的興趣進修、工作上有參與這樣計劃的相關經驗。因此在討論的時候,都能用很快的方式進入自己想要表達我看見的地方。在這些討論的過程中,從分享自己的鹽埕生活經驗、以及自我介紹自己的專長和想像。此刻,我鼓勵他們把各種想法先全部丟出來進行整理,想法整理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整理出可以連結彼此,並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大家都可以彼此參與的計畫。

討論的過程中,不只是計劃上的執行和期程的討論,更多是透過對話了解彼此,將計畫整合與收束。我在此丟出了幾個問題,又或者要求:如何設計一個永續的機制,在沒有經費下,每個人都可以繼續操作的計畫?會這麼要求,重點是希望讓這個計畫延續並累積更多豐厚的對話。也希望這個操作的長遠性是往外擴散後,更多人走進這個計畫一起運作,增加它的廣度與深度。「畫說鹽埕麵」、「鹽埕飯包」兩個團隊的成員,都包含著很強大的先備知識與執行能力。並藉由有限的經費下建立出一個根莖般的架構,而真正的長成不只是一個展覽計畫或是幾次的走讀,我相信是各種串連的計畫之後的再連續。

公民參與和社會實踐的連結

這是高雄新浜碼頭的社區策展工作坊,前期的操作有「鹽埕書/抒憶」的線上直播討論,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對話。藝術家在老人活動中心帶工作坊,並透過藝術家的指導,大家一起完成一個策展。與其說是一個策展,不如說是讓長輩們表達自己的觀點,更為貼切。而這些一點點的滾動早已是一個公民參與與社會實踐的進行式,並透過2021年社區策展的工作坊更聚焦的呈現。從藝術策展角度的高雄鹽埕,和從學員眼中看到的鹽埕,呈現出光譜的兩個不同面向,這樣的對照讓這個社區策展框架下,有了更多辯證與反思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