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我是信了 I believe it anyway

反正我是信了-視覺海報

▍展覽簡介

信仰的存在鞏固了人們日復一日生活的平衡。而在轉化成實際的行動的同時,信仰被拆解成大大小小截然不同的儀式,無論是有神或無神介入的(宗教信仰),或是那些沒完成就會渾身不對勁的日常小事(生活儀式),當我們將某事某物奉為圭臬或是追尋的依歸,從裡到外,整個執行流程就是信仰的體現。我們的信仰究竟是支配了我們人生的走向抑或是幫助我們完整自身的價值?信仰當中是否還有個人主觀意志置喙的餘地呢?抑或是信仰就是一種個人意志的延伸?以神性的或日常的角度切入,本次展覽與參展藝術家一起探討,信仰在個人或群體身上展現的理由以及樣態。

▍策 展 人|王甄薇
▍藝 術 家|王毓慈、林沛瑤、洪鈞元、劉安婕、蕭雅萱
▍創作參與者|王甄薇、林宜璇、林俊燁、林雁萱、李怡衡、李嘉紋、林甯榆、邱靖婷、侯慧敏、侯 瀚、柯 廷、柯 萁、彭子烜、胡育嘉、陳昱清、黃靖茹、陸柏翰、連昱衡、楊 芙、張瑞羚、傅勤恩、廖奕晴、廖晉德、鄭羽辰、蔣韻儒、蕭瑞宇、劉翰珍、賴彥而

▍特別感謝|葫蘆墩的阿弘(a_hong_ta2)展覽時間|2021.9.4~10.3
▍開幕座談|9.4(六)16:00~18:00
▍與 談 人 |蔡佩桂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副教授
|崔綵珊 高雄市立美術館 助理策展人主辦單位|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拍 攝 |陳珈琳

▍組織營運|國藝會
▍扶植青年藝術發展
▍贊助單位|文化部

Statement|
The existence of beliefs solidifies the balance of people’s day-to-day lives. When translated into practical acts, beliefs are broken down into utterly different rituals. Beliefs can be large or small, theistic or atheistic (religious beliefs), trivial parts of everyday life that would make a person feel unpleasant if not completed (life rituals).

However, when we hold something like a guideline or a pursuit, from the inside 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is a manifestation of faith itself.Do our beliefs dictate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or do they help us complete the values of our own? Is there any room for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in beliefs, or are beliefs merely an extension of one’s will?

|Curator|Wang Chen-Wei
|Artists |Wang Yu-Cih,Lin Pei-Yao,Hong Jun-Yuan,Liu An-Chieh,Hsiao Ya-Hsuan
|Participant|Wang Chen-Wei,Lin Yi-Xuan,Lin Chun Yeh,Lin Yan-Hsuan,Yi-Heng Lee,Li Chai-Wen,Lin Ning-Yu,Chiu Ching-Ting,Huimin Hou,Han Hou, Ko-Ting,Ko Chi,Ruby Peng,Hu Yu-Chai,Chen Yu ,Ching,Huang Ching-Ju,Lu Bo-Han,Lien Yu Heng,Fu Yang,Chang Jui-Ling,Fu Chin-En,Liao Yi Ching,June-De Liao,Yu-Chen Cheng,Stacy Chiang,Hsiao Ruei-Yu,Liu Han Zhen,Lai Yan Er

Dates|Sep.04, 2021 – Oct.03, 2021
Exhibition party|Sep.4(六)16:00~18:00
Panelist|Tsai Pei-Kuei,Tsui Tsai-Shan

Organizer | Sin Pin Pier Art Space
Foster youth art development
Sponsor | Ministry of Cultural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策展人 王甄薇 Wang Chen-Wei

計畫緣起
2020年初,一場席捲全球疫情帶走許多生命,無數人的生計受到影響,生命頓失方向。
2020年夏,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我忽然接到母親病危的通知,此後我不確定生命是不是還有方向可言。

和所有猝不及防的人一樣,大難當前,渺小為人的我們無能為力,只能四處求神虔心禱告。
然而,無論遇上多痛苦的命運,在醫院發出緊急手術通知書的那一刻,只有我們能選擇是否要將大名簽下。
在那一瞬之間,我明白,無論外在力量給我的旨意清晰或是模糊,他們都無法代人做出任何決斷,成敗在我。

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下,個體對於信仰的依賴程度竟遠遠超過對於自我的信任,是不想全權對生命起落負責?
又或者人的確是渺茫的存在,只能依靠更高深的力量而做出影響人生的抉擇?
而在這些拉鋸之中,我所認知、建構的自我又是如何的樣貌?

這些問題尚未得出結論,也因此成了計劃的雛形。
透過當代藝術的視角,以群眾作為證論的載體,重新審視個體與自我的連結,以及探討信仰如何影響個體對於困境的決斷。

《反正我是信了》展覽現場、座談


藝術家 王毓慈 Wang Yu-Cih

本計畫邀請與創作者親近的五位朋友,進行總共六場的進食與對話選錄。對話場景發生在創作者住處廚房,也是虛擬背景。出發點源於創作者謀定而後動的性格,在經歷一番自我覺察省思後,將觀察化為問題,拋給參與者,再藉由一來一往的過程中,更加形塑或重塑雙方間的關係與彼此的形象。

王毓慈《進食、對談、回朔、形塑》 雙頻道錄像裝置、桌、椅、杯盤碗具、餐桌擺設、防疫透明隔板
《進食、對談、回朔、形塑》現場01
《進食、對談、回朔、形塑》現場02

藝術家 林沛瑤 Lin Pei-Yao

本計畫以刺青文化為切入點,採集並顯影當代青年的自我意識,對獨特性的期待以及自我認同。在參與者的差異並陳之中,刺青作為試圖彰顯個人獨立精神之表述行為,呈顯出青年們不同於上個世代的生存處境與生命樣態,更編織出一副自我期許或記憶的共同圖像。

林沛瑤《刺像計畫》 九頻道錄像裝置/投影機、繡線、手抄紙、音響
《刺像計畫》01
《刺像計畫》02

藝術家 洪鈞元 Hong Jun-Yuan

此作品尋找兩位過去於自身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拍攝對象,進行各自原生家庭經驗的補述。兩位主角A與B分別出現於作品〈你是哪裡人〉以及〈我與母親的民國六十四年〉,他們互相閱讀與聆聽對方的原生家庭故事,並以自身所擅長的方式回應,A以詩句創作與攝影,作為對方家庭故事的理解,B以其劇場表演背景,轉譯他者的內在描述。最後,洪鈞元以其自身觀點與生命經驗,層疊出錄像內容的敘事交錯。

洪鈞元《縫-被撐開的記憶》 錄像裝置
《縫-被撐開的記憶》01
《縫-被撐開的記憶》02

藝術家 劉安婕 Liu An-Chieh

全球約有超過3.5億人患有憂鬱症,即使是如此普及的疾病,對許多人來說還是非常模糊的病症。本計劃邀請憂鬱症、躁鬱症以及厭食症患者,來製作一道代表自己病程一部分的料理,並請其病程中的重要陪伴者食用,藉由味覺來訴說病人的感受,也給予觀賞者對於此類族群更多的了解。

劉安婕《餵親愛的你》 錄像裝置、老電視、平底鍋、小家俱
《餵親愛的你》01
《餵親愛的你》02

藝術家 蕭雅萱 Hsiao Ya-Hsuan

此創作計畫邀請不同參與者選擇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的地域,並在其中談論該地的存在物,包括對該地不同形式存在的意識與神靈想像,藝術家則藉由參與者所談論之存在物的形容進行繪製與形象化,並展成影像與文字紀錄。

蕭雅萱《在此也有神》 數位影像輸出、圖像與文字記錄小冊
《在此也有神》01
《在此也有神》02
《在此也有神》03

策展人 王甄薇

王甄薇1998年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畢業,想成為藝術相關工作者,不是藝術家,希望自己仍舊在這條路上前進。

KEEP READING→

藝術家 王毓慈

出生於台中,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創作關注並探索人作為個體及群體的各式關係與界限,媒材以錄像、裝置、陶、繪畫等為主要創作,2020年於聯展《精神分裂者 遊蕩再野外》發表作品《無思考的陶》系列創作。

KEEP READING→

藝術家 林沛瑤

1998年生,藝術工作者,臺灣台中人,現就讀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作品以錄像及空間裝置為主,經常以一種失落的、斷裂的身體感知為核心,將感知狀態的抽象變化轉為影像,轉化為一種反覆的、變異的精神性空間。

KEEP READING→

藝術家 劉安婕

1998年生於臺灣台北,是在大都市裡生活的新鮮23歲的肝臟,喜歡研究人類的一些異象以及怪事。以情緒障礙者本身作為敘事主軸,邀請其陪伴者,探討此類族群的故事以及與社會的關聯性,期望呈現他們、自我與社會的樣貌。

KEEP READING→

藝術家 洪鈞元

1981年生,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作品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數次入選影展及錄像藝術節。洪鈞元的錄像作品帶有強烈的內在情感問題,來自藝術家自身的破碎原生家庭。藝術家嘗試透過特寫來建錯綜複雜的感知,並尋找具有相似家庭狀況的對象,讓他們成為影像的拍攝元素。

KEEP READING→

藝術家 蕭雅萱

生於199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創作媒材不限。
作品目前主要關注死亡及人之存在經驗、宗教、乃至人類如何觀看並反思地域與存在物中的意識樣態等議題。最近開始會做相機掉進水裡全部浸水的夢,目前最大人生目標是把在夢裡拍到的底片顯影。

K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