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志偉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走在這條路上,此路乃非一般之路,與其說是路,不如是條界線,一條海與陸的界線-防波堤。圍繞蔓延在防波堤兩旁的各種海岸植物,在海風落潮中浸染鹹濕,在雜亂叢生中掩飾了他們獨特的姿態與生命韌性…

閒散日常
這一防波堤位處於東港南平的塗家厝海堤,是藝術家曾琬婷的散步日常,是一條自我淨化修護能量的散步路線,穿越海堤走進大海與堤防之間的潮澗帶,馬鞍藤、大花咸豐草、刺藜、荊蔓、菟絲子、飄拂草、疾藜、馬齒苜、林投、檄樹、金武扇仙人掌、黃槿、大葉欖仁、銀合歡、構樹、木麻黃、椰子、瓊麻等各種海岸植物吸引著曾琬婷的視線,這些海岸植物對藝術家來說不僅是日常閒散步伐中的抒情風景,更是挑起她創作敏感神經的刺激對象,長期以壓花藝術做為主要的創作表現形式手法的她,對植物的形、色、質地和生命特性更有著相當純熟的認識,包含對植物採集、乾燥、壓製和保存等等繁複的處理技術。這些植物生長於海岸沙地,具備著耐乾旱、高鹽分、強風的特性,並發展出其對環境的生存適應模式,如深根性、植株低矮或匍匐生長,莖葉肥厚被有蠟質,絨毛、莖節上能長出多數不定根、並以特殊的方式散佈種子等,不僅有防風、定沙的作用,亦讓內陸的道路、農田、房舍及動植物多一層保護,也為灣岸海堤妝點出幾分色彩。這些濱海植物的特性,於無形中也牽動著台灣這塊島嶼的歷史、族群和社會之間的生命關係性。


在此路-界線上閒散逛遊,曾琬婷在此成了一位閒逛者(flaneur),遊蕩、微觀、觸碰、採集和探索著這些海岸植物,用繪畫去記錄跟這些植物邂逅的當下,牽動出海洋、島嶼歷史、自然生態和環境文化的詩性觀照。相較於過去壓花技術的繁複與時延性,曾琬婷轉以繪畫來表現這些植物,顯得更為直覺直接而激情,即時的描繪了視觸覺的感動,遂而逐步開展出「濱海植物」、「植物肖像計劃」和「珊瑚礁地景」等繪畫創作之面向。同時,也透過這般日常的閒逛過程,再度將10多年前的「奚卜蘭島」探索行動計劃召喚而出,重新凝視其《瓶裝風景》系列裝置作品,來跟當下的繪畫思考對話,透過壓花技術來處理採集植物之材料,轉換編織成立體裝置型態,做為身處南島文化、歷史與自然環境的回應。


濱海風景
潮間帶的濱海植物以散落的根莖方式蔓延在沙洲上各自獨立卻彼此交織,成為一種特殊奇異的濱海風景。曾琬婷的濱海植物系列,便是對這樣的場景做出創作上的轉換回應。首先用繪畫帶出《植物肖像計劃》,將構樹遷徒在南島語系國家的熱帶雨林植物為思考軸心,運用微觀的視角將檳榔、香蕉(花)、仙人掌、馬鞍藤、砲彈花、獨角石斛蘭、蝴蝶蘭、乳草種莢、月桃和扶桑花等植物的局部造形形體做一描繪閱讀,表現手法以具象方式呈現,來捕捉各種植物的奇特構造、紋理和造形,雖非寫實但細節顯著,筆法筆觸活潑用色亦大膽明快,將植物的表情姿態與生命力道拉出,這一系列繪畫作品是一種對熱帶雨林植物的想像與獵奇,曾琬婷以植物的肖像命名,除了記錄與表現形體姿態,亦隱喻著植物是否也具備著靈性思維生命體的想像投射;而《島嶼地景》則帶出珊瑚礁與海底藻類的繪畫性視覺,珊瑚礁地景為台灣灣岸的特殊地質景色,她透過半自動性技法與濃稠乾凅的筆調,來表現這一化石地景的質地張力,略帶溼氣的乾燥粗曠,灰黑土黃汙濁的色澤與條狀層疊排列和珊瑚坑洞,共同結構出此一地景的歲月足跡,為滄海桑桑、潮起潮落的自然塑造,書寫抒情的悲愴詩篇。


不悅目風景
作品《強佔風景》,為曾琬婷在日常閒逛中對海岸植物的憂心觀看所進行的實驗性創作,以銀合歡的強勢入侵來訴說台灣在過去歷史進程造成至今仍難以解決的生態困境。銀合歡在早期被荷蘭人以經濟作物的目的引進台灣種植,因其嫩芽及豆莢富含蛋白質可供牛羊食用,到冬季枯竭期時則是良好薪柴來源。爾後,於1980年代,因造紙需求而被企業大量引進栽種,但因紙質品質不佳難以跟東南亞等國競爭而被棄種,因銀合歡本身深具毒性的排他性而強勢的大量繁殖,讓台灣原生種植物的多樣性逐漸消失,生態異化之程度令人擔憂。她取銀合歡之葉子,將之移印於紙面後進行乾燥處理,做為銀合歡存在的視覺徵候,帶出一種關乎生態變異的實驗裝置。


林投樹為台灣常見的海岸林帶植物,是長久以來南島族群日常生活中各類器物的重要植物材料,其葉片具有三面倒鉤尖刺、深具韌性且不易處理之特性。在過去物資缺乏的時代裡,林投是一種被用到非常極致的植物。從閩南、客家人到原住民族皆有食用的記錄。阿美族人剝除葉片取出嫩芽食用林投筍,葉子去刺後編織成小籃子放入糯米豬肉煮熟是為「阿里鳳鳳」(Alivongvong),是族人外出採集狩獵的便當。恆春滿州一帶甚至於蘭嶼的居民則將炎熱的夏天將林投果煮成消暑的飲料,而林投不定根的長纖維則讓達悟族人得以將其曬乾後搓揉成繩子用來串飛魚;客家人亦取用林投纖維來編草鞋。這些利用林投植物特性的使用範例,讓曾琬婷著手行動臨岸採集,不同的是她將葉片的尖刺保留來進行編織,讓林投的原始樣貌全然顯現,透過身體性和手屬性的編織手段來經驗的荊棘植物,也將其材料特性與視覺裝置共融合一,並試圖在慣性文化下的十字交錯編織手法中,重新經營出某種錯落無章之新舉(矩),來呈現出不悅目卻深植人心的《荊棘風景》。


再探奚卜蘭
十年前,曾琬婷進行一個探索無人島原始林「奚卜蘭島」(Lukut)[1]未竟之地的藝術行動計劃,相望藉由這個行動計劃去踏查,在全球暖化氣候加速變遷下原始林生態的存在狀態,提出《瓶裝風景》之裝置作品,將在奚卜蘭島採集的植物以標本的形式裝罐、陳列,瓶中的每株植物標本皆顯現出被剪枝當下的樣貌,用以傳達珍貴而脆弱的原始生態。十年過後,影響人類與植物生存的危機更加劇烈,驅使著曾琬婷想再度回到奚卜蘭島去做踏查與田調,《瓶裝風景II》的想像於焉產生,並且意欲更深入的去探究奚卜蘭島和鄰近部落之間的關係。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介於港口和靜浦部落之間的無人島嶼-奚卜蘭島,(Lukut)為阿美族語「河口」之意,一座充滿神秘想像且美麗的小島,曾琬婷再度踏上此島的二部曲會帶出何種令人驚嘆的瓶裝風景,或者說重新編織出另類的植物物種的鏈結關係,著實令人期待!
[1]「Lukut」是阿美族語蕨類;鳥巢蕨的意思

植織履
海洋灣岸潮起潮落,潮澗沙洲植物的生之態,曾琬婷以日常閒逛散步的心境從容地走在這一界線上,以繪畫記錄當下,用採集的身體性去感知,編織重置這些海岸植物豐碩且強韌的生命力,表現出那屬於台灣濱海植物存在狀態另類的藝術樣貌。本展以「植織履」為名,將曾琬婷所帶出的「濱海植物」、「植物肖像計劃」、「珊瑚礁地景」和再探「奚卜蘭島」(Lukut)的藝術踏查計劃等幾條創作脈絡凝聚編織起來,進而以身軀腳步實行踐履之界,如蔓延散落相互交織在沙洲上的各種海岸植物般,彼此串接相依生存而織構成這一獨特的路-界線之境,透過藝術家的眼與心和身體的實踐,讓我們從中獲得新的視野重新去認識、去感受那雜亂叢生而荒蕪的濱海風景。



- 「植織履(Exploration de la texture végétale)」- 2022曾琬婷個展
- 策展人 Curator|黃志偉 HUANG, CHIH-WEI
- 藝術家 Artist|曾琬婷 TSENG,WAN-TING
- 展覽日期 Exhibition dates|2022.07.09(六) – 2022.08.07(日)
- 活動頁面網址 Event Page|https://fb.me/e/1TonLgB9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