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窠巢——新浜碼頭青年藝術計畫
藝術家|甘欣平、紀奕賢、許芝萁、李子臻、章程奎
策展人|許為庭、邱駿朋
展覽日期|2022.10.08(六) -2022.10.28(五)
展覽地點及每日開展時間|
A. 新樂街213之10號-展出作品《新樂街213之10號》
B. 鹽埕街122-2號-展出作品《留下 Leave》
🕐︎星期三-日之12:00-17:00🕣︎
C. 莒光街162巷19號(店名:鹽埕小皂)-展出作品《The One》
🕐︎星期三-日之12:00-17:00🕣︎
主辦單位|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協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城市是一座共識館
合作單位|空腹虫大酒家、叁捌藝創生活
指導贊助|文化部
組織營運贊助|國藝會
۞窠巢-開幕۞
開幕時間|2022.10.08(六) 15:30
集合地點|正白#ffffff(原鹽埕黑白切):高雄市鹽埕區新樂街215號
—————————————-
展覽介紹|
窠巢,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結構。
循環流轉,似漲潮退潮的規律節奏,築巢、離巢成往覆週期,賦我們安全、伴我們成長。透過一樹根、一片葉、一粒沙共築出堅實穩固的居所,鳥兒互相合作搭起巢穴,將無數不起眼凝聚成更大的總和。
強調跨域學習成就多元韌性的現在,每一專長視為一種元素,元素的聚集成為最大化。如何跨出舒適圈尋找學習新領域的機會?如何開拓有別以往觀點的創作?合作為主軸,本次展覽召集不同領域創作者互相交流學習,尋找多方對話的方式、集合可能。

—————————————-
策展人論述|
環顧近年來在台灣區域發生街區創作屢出不鮮,包含行為、劇場在科技媒材的介入可以將虛實共存、可以輕鬆地將場地置換、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行為、劇場已打破了常規的表演空間,在創作裡本次計畫持續打破侷限,在行為、劇場裡嘗試拓張方法, 在這次的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中,將「科技媒材」、「行為劇場」視為其中要素的媒介,依序透過上次的群眾性經驗,持續性的發展青年現狀、環境、對話、媒介的可能。
近年來盤點台灣發表的各式行為、表演創作,都會發現以科技為創作類型的藝術實踐形式已然成為展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科技存在於生活,而藝術取自於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不難想像在當代藝術中佔重要的一環。
盤點當代的各類藝術作品,以行為劇場與科技創作類型的藝術實踐形式已然成為本次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跨界融合成為必然的一種趨勢,那…學習了四年藝術領域的青年藝術家是如何實踐與進入「科技藝術」呢?
此計畫將邀請各藝術領域的青年藝術家,在一次次的工作坊與參訪中認識、討論 並學習方法,並尋找年齡相仿就讀理工技能者,彼此分享各自領域,互相交流學習,盼科技與藝術攜手合作,讓科技人才具備藝術涵養,而藝術家也能對科技有所認知,激發並實驗出更大的創造可能。
—————————————-
策展人簡介|
邱駿朋,1991年生於高雄,曾任職於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經理,思考並實驗不同世代文化工作者,能共聚並轉換為中介者身分運作組織,關注於當代藝術環境連結、區域合作可能,執行過空間營運、藝術社區公民參與、社群連結、青年藝術培力扶植等專案計畫。
許為庭,1999年生於秋天,現就讀臺大臺文所。無可名狀的迷戀海、歷史、場域,喜歡閱讀存在於臺灣各式角落的故事,藉由時間與空間的凝結捕捉每個年代的韻味與風華,期盼自己能繼續說出這片土地的故事給大家聽。
—————————————-
藝術家簡介|
1. 章程奎,2000年生於桃園,目前生活、創作於桃園。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作品關注場域,以空間介入的計畫型創作,進而型構出行為與場域之間的相互關係。
展覽經歷:
2022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展《看示範學》,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台灣
2022 《2022藝術新聲》,台中大墩文化中心,台中,台灣
2. 許芝萁 Hsu Chih-Chi
臺南出生,目前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以往的經驗多是作為身體表演者,第一次跳脫以自身作為媒介,思考如何建立橋樑去引發他人在空間中的身體感,期望未來能將身體放在不同領域去探索抽象之意象如何在可見的實體與空間中存在。
演出經歷:
2022 中山大學劇藝系111級畢製《白羊鎮》演員
2021 滯留島舞蹈劇場《台江孤島計劃lll》 舞者
2020 滯留島舞蹈劇場《台江孤島計劃ll 》
滯留島舞蹈劇場《台江環境微劇場》
3. 李子臻 Lee Tzu-Chen
李子臻,1998年生於台北、台中長大、高雄求學,準備回去台北。學士碩士都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擅長程式撰寫,嘗試科技藝術創作。
學歷:
2020-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畢業
2022-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碩士班畢業
展覽經歷:
2019- 「USR計畫:鹽夏不夜埕_埕市五感探險」,如寶行,高雄,台灣
2020- 「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帕奇拉蒂王國漫遊之旅」,新樂街巷子,高雄,台灣
4. 紀奕賢,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主修劇場燈光設計。喜歡看展覽,同時卻對這方面很陌生,希望透過各種形式發現並創造藝術的各種可能性。
5. 甘欣平,台北人,目前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除了本科系的文學外,也對藝術創作感興趣因此多方嘗試不同的創作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