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玉冰
引言
新浜精彩的存續至今為南台灣藝術生態長出一圈圈生猛精神的藝術年輪。回顧自1997年一群熱情有勁的前衛藝術家創立了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在25年間創造了無數藝術新局的驚嘆號!成就了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精神的衝動與傻勁,不僅締造由南部發聲的藝術交誼廳,更是在此藝術場域持續25年發展出無限可能的藝術展演。
回顧早期以服務會員組成的藝術家展覽室,轉進成立學會後,大刀闊斧改造成專業藝文空間,堅守場域精神讓觀看南台灣的藝術生態脈動視新浜成為一個觀察的指標。本文就新浜的體質結構結合藝術家群聚、展覽、策展推動議題性策展、講座、論壇,新年挖掘新秀、擴張藝術教育與行政培力,補助資源挹注,促成藝術與社會連結,社群服務公民論壇,與社區連結……等,這些不斷延展出來包山包海全方位的新浜,似已超出當時新浜成立的單純以藝術家為中心的初始。
新浜的沿革在許多忽明忽滅的時刻裡,如何來回顧這25週年的歷程,在組成結構與局勢變革中來觀看一個民間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發展,新浜代表著一個南台灣孕育藝術文化公共財的所在。在2019年世界面臨新冠病毒的衝擊威脅,新浜在不散持續凝聚藝術生猛有力的熱忱,對藝術的共情,共好,期盼下一個25年在靠岸的藝術群聚間,共構新浜的新藝術年輪。
一個替代空間的誕生,打造高雄的藝術傳奇
在1997年間南台灣一個藝術展覽替代空間誕生,以藝術家作為實踐創作理想的據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的創立由藝術家李俊賢命名,藝術家陳水財定位為『一個藝術家的去處』,在90年代為南台灣創造了一所特別的藝術的自由的原創的實驗的前衛藝術空間。對南臺灣藝術的發展歷程建立了一個特別的典範。
新浜是藝術家們群聚釋放熱情的地方,在當時鮮少有這樣的開放空間提供藝術家天馬行空的發揮任何藝術發聲的可能。自1997年開始至今,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一直都是定錨於大勇路64號2樓,這個為鹽埕國小對面捷運站1號出口,讓全台灣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策展人及藝文支持者都熟悉的當代藝術空間今年2022年已邁入25年了。
在1990年時期南部藝術空間的興起,由藝術家團體所組成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為南台灣創造了一段特別的藝術自由原創、前衛實驗空間。回顧遠久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在記憶裡新浜是一個溫暖的藝術家之家。創立於1997年高雄藝術空間算老品牌的這個藝術空間有一種安全、自由、新奇、有趣卻神秘的地方,因為這裡是藝術家創所欲言並齊力共築實踐創作理想的地方。藝術訊息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充滿創造力以及詩意,每次進入都像來到心異意境或是秘境。
新浜是藝術家們群聚釋放熱情的地方,在當時,沒有這樣的空間提供藝術家天馬行空的發揮任何藝術出發的可能。自1997年開始至今,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位於大勇路64號2樓這個讓全台灣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策展人及藝文支持者都熟悉的藝術空間。2022已邁入25年了。回想南部早期發展當代藝術的畫廊空間,在記憶裡有串門藝術空間(串門學苑)、阿普畫廊、鹽埕阿普、小王子的一些回憶(在小王子餐廳樓上後期的弔詭畫廊)、福華沙龍、炎黃藝術館、名展藝術空間、積禪50藝術空間(前身:積禪藝術中心)、南風文化底層、杜象、時報廣場、宅九藝術中心、帝門藝術中心、山美術館、茉莉畫廊、豆皮文藝啡館……細數當時房地產經濟起飛,畫廊的興起藝術家們都有著多元的舞台,然而經過一個個時間與局勢變動,這些早年創立的畫廊多數都已經消失了。而新浜成為持續至今仍存蓄著其有其特殊存在的重要價值與使命,秉持人數加不受市場機制的影響,走向一條堅持前衛、實驗、創新與絕對藝術的定位,加上由藝術家自發力量所相挺共好的信念,25年一個不算短的歲月,能存續至今,真的很令人感動與欣慰。
新浜的運動軌跡成就南臺灣獨特的藝術年輪,堅守新浜精神25年營運發展與轉變
欣逢25週年特別推出「灣岸-藝術未來學」特展,在其中《土直‧圖譜─「打鼓」浪拍衝岸的當代視野》由徐婉禎老師策劃檔案學的方法來觀察分析新浜25年一路走來的藝術歷程,本文透過檔案圖譜的檔案資料,瀏覽回顧新浜25年來的重要展歷與活動。
一個獨一無二的藝術空間在25年的歷程中,分析組成結構與經營方式是重要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運作轉變,尤其從空間會員到學會會員的造成不同的營運方式,產生空間展覽屬性差異。以筆者觀察大約分為四個階段:
一、藝術家群起創立(1997~)以藝術家為核心成就一個藝術家的交流客廳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緣起,是藝術家們從感性的藝術家人情的開始。由李俊賢命名,陳水財定位『一個藝術家的去處』,由自藝術家前輩們的交陪發起,群力打造一個藝術家的談論藝術的客廳,一個前衛當代自主自在的創作空間,南台灣的特立獨行藝術發聲之所,在一任一任的工頭、理事長(執行長)的接力下,新浜在這樣多元包容的空間裡,成為藝術家群聚發生相互支持的藝術天地,除了交陪的情感交流,更是藝術論述的談聊場所。這裡提供高雄藝術家實現創作理想與自由的可能。從藝術家成員所賦予的能量支點,到經營的存續之間走出一條堅持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無法成為傳統的新浜之路,一路的陪伴一份藝術的熱忱,感染無數人的南方溫度,成就一個25年的新浜。 從1997創會時期以藝術家會員策展、聯展、個展為營運方式,採會員制的方式辦理策展、聯展、個展,營運經費來源為會員繳會費以及藝術家贊助,增加會員聯展舉辦藝術拍賣會支持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營運。其中1999年張惠蘭老師策展首獲國藝會展覽補助。
二、工頭坐鎮時期(2001~)首次獲空間補助增加新銳徵件
為增加空間活力廣徵新會員,辦理會員個展、聯展、排檔期會員繳費個展、策展,邀請展、徵件展,經費來源展出會員繳交會費、向國藝會文化局申請空間或展覽補助、會員贊助。2001年鄭明全為工頭時期首次獲空間補助,當年參與高雄貨櫃藝術節看見高雄,當時新浜的展出成員除了固定藝術家會員之外,於2002年增加新銳徵件展鼓勵並挖掘年輕藝術家參與新浜行列,更在2003年由李俊賢老師策劃「黑手打狗工業高雄」加入一群由素人身份的勞工藝術家,打破新浜成員高學歷藝術家群,意圖挖掘在地樸素的藝術家讓新浜生猛有力的藝術氛圍激盪了更多在地精神藝術的火花。
三、新浜碼頭藝術學會正式成立(2009)會員兩年制
然而早期新浜組成會員多與現代畫學會成員重疊,因此長期交錯在模糊界線裡共用的藝術空間,因此於2008年由黃文勇老師提出為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成立學會,在2009年由黃文勇老師召集33位藝術家向高雄社會局立案申請,正式成立「新浜碼頭藝術學會」並擔任第一屆學會理事長。此階段新浜會員換血式重組,並定位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為文化公共財,成為更開放多元的新浜活動與空間,在學會的成立變開始新浜碼頭藝術學會發展,以會員制並定期開理監事會,展開新階段新體質的發展,舉辦個展或策展,申請展、徵件展,交流展空間。會員們以兩年為限,會員以兩年一檔繳交會費三萬認養檔,每人輪流安排個展或策展,藝術家會員兩年一期的接力支持下,新浜的展覽幾乎滿檔。2011年空間活動多元化亦積極籌辦講座,活絡新浜除了藝術家之外的藝文參與創造新的空間型態。
四、空間改造AB展間雙軌經營(2013)新浜熱藝術刊物誕生
2013年由黃志偉老師當選第二屆學會理事長,積極申請空間補助改造老舊的新浜空間修繕成為更專業的藝術展覽空間。有鑒於檔期滿檔,為服務更多藝術發生的可能,於是將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規劃成兩個展覽場,有大主展區以及「交誼廳」改造為「Pin-Bien館」小展廳,因此新浜展覽的檔期可以雙重進行,活絡許多展覽與策展的面貌,於是相對鼓勵年輕藝術家的參與增加更多在新浜空間發表的機會。接著2013年為凝聚新浜藝術發聲的能見度,成為新浜的展覽空間的延伸,由黃志偉老師創辦「新浜熱」藝術刊物,創造新浜另一種藝術發聲平台,讓藝術家、策展人及藝評書寫者有所發表的平台,一份以藝術專刊摺頁報紙形式,從編輯、邀稿、專題、議題、產出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可以被閱讀的痕跡。此階段的新浜碼頭藝術學會與藝術空間,業務量暴增,在理事長與藝術行政的努力下申請補助受到多次的肯定,更發展新浜為文化公共財與多元藝術的可能。
五、學術單位跨域合作公民參與及社區經營2017新浜20週年
新浜藝術家群努力堅持藝術的前衛、當代、實驗的藝術空間,對新浜賦予多功能的期許延伸社區連結、公民參與……等,有鑒民眾對公共議題的探討需求,2014年新浜加入「哲學星期五」的跨域合作,以探討公民議題開始定期進駐新浜空間。讓新浜藝術空間裡除了是藝術家客廳也成為公民教室,並積極推廣藝術教育與公共社會議題的跨領域合作。2015年陳奕彰理事長以其專長為新浜外部空間進行修繕,改善了這座老舊空間的梯間樓並在1樓柱體設置展覽佈告欄增加新浜的訊息推廣。近年藝術的發展百花齊放,察覺藝術行政的人才荒,於是在2016~2017新浜藝術經理楊堯珺推出S.P.P.藝術行政養成班,人才培力工作坊,2017年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成立 20週籌劃年新浜20週年展「新浜貳拾x南方游擊」這一年新浜熱鬧非凡,除了擴大辦理與台北新樂園在駁二聯合南北串連藝術大展,更以封街辦桌方式邀請各界藝友共襄盛舉盛大舉行新浜20週年慶。2018年推動公民論壇,中山社會實踐加入新浜串連合作的夥伴關係,推向社區延伸更多元藝術社會實踐的可能。
六、2019年疫情時代來臨,雲端線上開啟未來更寬闊藝術天空
2019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病毒的侵襲,許多藝術活動都延期或停擺新浜藝術空間於2019~2020年藝文展覽成為低調的推動,加上有政府補助度過低迷的藝術現場。於2022年新浜25週年推出「灣岸藝術未來學」成為對新浜展望未來的新的寄望。其中新浜熱的復刊,新浜網站的升級,更因25週年由邱俊達總策劃「灣岸藝術未來學」特展連結相關計畫發展之一,由年輕藝術家洪鈞元建立「新浜萊特輪podcast節目,SinPinLightRoom「萊特輪」源自於「來討論」的台語發音,英文則使用 LightRoom 作為諧音,隱喻藝術調研過程中,如同在各種未知的陰暗房間內打光探險,進行史料的撿拾與拼湊。作為節目以錄像藝術討論的關鍵之一,聚焦在新浜碼頭歷年來,空間展覽與藝術關係的創作對話。而陸續加入的網路平台的建置,讓新浜的能見度除了實體的空間之外,提供群眾更多認識藝術參與新浜的可能。
記憶的共情,未來的共好
從創始會員33位藝術前輩的奠基,以及無數對藝術充滿創作熱情與理想的藝術詞展人集支持贊助者的接力延續中,讓這個難得又珍貴的藝術空間,仍堅持在同一個地點,藝術家的實體據點,交流場,大勇路64號2樓,如果以歷史疊層來觀看一個空間川流的狀態,可比明星咖啡館似乎是藝術家出流的空間,這樣藝術的聚合流動,人來人往,故事精彩的說不完。一個空間可以發生這麼多可能,真的是一個奇蹟之地。從前衛、生猛空間,漸變成專業畫廊的白盒子,轉向一個無限擴張的藝術基地平台,這樣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再再都體現出每個參與新浜的藝術認同,支持新浜的力量來自四面八方,然而現實的歷練也有面臨何去何從未明的新浜之路,種種因素讓撐起新浜的幕後推手們,都面臨一次次的挑戰。對新浜構成體質的梳理,在有形與無形的運作與支持,都視為新浜為文化公共財來經營與扶持,身為一個陪伴員的角色,看見許多起伏波瀾的藝術生態,在新浜的川流中,更是期許,脈動的新浜,迎向下一個25年的新光點。
從25年間展覽型態的改變看新浜回顧的重要性
從圖譜資料觀察新浜會員之間的聯繫與互動,藝術家會員聯展是早期為藝術家交流與凝聚力的方法,正也是籌措經費的管道之一。在這25年間會員藝術家的聯展僅有5~7檔會員聯展出席的展覽。目前經營空間所面臨的狀態有越來越少藝術家會員的互動交流,凝聚力減少會員的功能似乎漸漸消失參與的活力。成立學會後藝術家會員們僅能在例行會議的公式化流程會面,而藝術家成員的互動大多在展覽開幕間的交流,因擴編規劃有限的實體空間,交誼廳早已經不存在,就連藝術家與觀者想駐足喝茶聊天聚集的空間也沒有了,這或許造成會員流動的主因。畢竟成立學會之後,經營空間以理監事制度下參與方式,似乎讓新浜早期定位為以會員為核心,提供成為一個藝術家的去處的據點,似乎漸漸改變了。尤其是理事長帶領下的將藝術行政主力業務轉向申請補助方式的策展與推動多元藝術跨域的交錯進駐,與新浜成立之初所定位為一個以藝術家為核心的藝術交流之所,已經大大不同了。
觀察空間展覽取向與藝術家會員們的關係的遠近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近年為擴張服務面向,業務包山包海式的推動多元的藝術跨域的活動與行動,雖然擴張了許多跨領域的多元面向,看見有年輕藝術家的積極參與似世代交替之狀,不過在展演活動的年輕熱鬧中反觀藝術空間與藝術家會員交流的關係卻略現生疏。
筆者觀察藝術空間成立學會之後每年固定符合立案合法的定期開會形式化的方式時,與藝術家的創作理想產生了一種失真的交流,藝術家的聚集只是要開會與藝術無關的形式將許多熱情消解。藝術行政者未消化大量計劃案補助的要求,驚覺許多的行政人力都疲於奔命的埋在在結案提案間的馬不停蹄。倘若著重的是以空間經營導向的考量,空間主題大多以年度當期展覽計劃案或主題策展成為大宗,因此觀察到藝術家會員的藝術交集相對越顯薄弱了。
當展覽補助案一檔一檔成功地獲得經費的贊助肯定,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觀看這些豐富多元展覽的安排其方向的發展,將與本空間藝術家會員們的交集與關聯似乎已經微乎其微了,這樣的觀察思考發現,這一路支持新浜陸續為新浜撐起共好價值的藝術家成員們似乎漸漸已成背景,這樣的觀察新浜的體質結構的漸漸改變是否已經失去當初讓藝術家聚集成為一個藝術家開放的客廳,一個藝術家的去處?這個為高雄發聲的藝術基地除了在經營策略的與時俱進外,前衛藝術實驗精神的開放參與原初創立的精神,在今日仍是需要有深刻地回望,期許本展以看向未來的25週年特展,從檔案圖譜來回顧歷史中的新浜應更顯得深刻與重要。有了這樣的觀察,關於轉變中的新浜體質與運作方式值得重新再研議討論一番了。如今環顧全球化以及經濟脈動的現實所趨,理想的藝術家精神居所聚會之所也是需要踏實在損益之間獲得平衡。藝術的生存之道讓這個有抱負有任務有使命職責的新浜可以擴大或永續的傳承下去。每個藝術家都是特別的存在,而新浜正也是如次在藝術領域別存在,在舊浪新浪上離岸的拍打間,新浜的藝術未來學的鼓動正預備迎接下一波的前衛藝術新浪潮。
對於新浜可能的未來提案
可以預見雲端上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是新浜擴張與傳承的新起點,畢竟一個25年是一個時代藝術年輪的記號,也是藝術發展史的歷程見證。新浜做為的藝術推動種世代的接力與交融,對於南部的藝術實驗場是一個培育所,惟新浜做一個文化公共財的公益開放空間,能存續下去的這份自由寬闊的精神才得以延續,但現實裡或許開發會員成為新浜品牌的藝術推進人力,在作品的實際銷售裡才能成為更成熟發展的藝術空間經營的未來式。 一、盤點新浜的構成要素1藝術家會員:25年累積上百位資深藝術家與新秀會員。2工頭理事長理監事藝術家成員:成立學會後空間由學會理監事管理。3經費人力支持者:藝術家、國藝會、文化局、文化部、收藏家、贊助人。4營運執行主力群:藝術行政、策展人、實習生。5外部單位的連結合作:校際、社群單位、哲學星期五、中山大學、公民參與。6計畫型教育推廣活動:講座、論壇、課程、藝術培力計畫。7雲端網路平台:新浜藝術的歷史與檔案、新浜品牌建立、會員藝術家資料庫、藝術品經紀。8媒體經營:藝術刊物新浜熱、網路平台建置與影音頻道建置。世代共構共生共融的傳承與接續,相互認識的藝術家傳承的創作講古、新秀論壇的舞台、藝術新生代的遍地開花、藝術評論媒體平台建置)三、觀察中承先啟後、看向未來的多元可能(網路藝術導覽、藝術家工作室開播、期盼藝術家匯聚能量與音量的藝術會客室復興再起一波新熱點。
一個藝術空間由藝術家會員組成的團體在經營上並非易事,每位成員都為現實打拼,在無給職抱持著新浜前人種樹奠基的藝術品牌,都對新浜抱著藝術的溫熱情懷。這是藝術家互挺的真情所在,因此對於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的存在一切都讓人心存感激,畢竟在這25年間的積累是奠基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適時讓新浜得以接續的堅實基石,新浜的組成,是一個社會上的一群為精神理想反映現實以藝術表達的實踐之證,這樣的場域定義也隨著外在世界的演變也正面臨蛻變與升級的改變。這樣的一次次脫殼前的勇敢與堅韌的藝術性格,新浜寫下南台灣的藝術傳奇,這個高雄地方的當代藝術發聲器,在以往的歷程看似游擊卻堅實的照見一個社會現實與理想的脈動痕跡。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著實為台灣藝術的年輪襯出一些明暗深淺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