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施友傑
在2022年的此刻,我們正經歷著許多25週年,可能是某人的25歲生日、某對夫妻的25週年紀念日,又或者是「名偵探柯南」以及「航海王」25週年的時刻。今年,同時也是新浜碼頭藝術空間25週年的一年。為了迎來新浜碼頭藝術空間25週年,因此新浜碼頭特別策劃了25週年特展:「灣岸藝術未來學」,由邱俊達擔任總策展人,並邀請黃志偉、徐婉禎、洪鈞元、曾國榮與邱駿朋擔任子題策展人,從各自的專業以及不同領域,一同想像關於新浜、鹽埕以及高雄的地理景觀、人文風貌,藉由子策展人們各自的研究與連結,將高雄不同面貌的藝文能量凝聚而起。
因此,「灣岸藝術未來學」一展,著重的不是對於過去成果的呈現,策展人邱俊達以「未來學(Future Studies)」為關鍵字,認為隨著「人類世」概念的發展,自然構築的邊界:灣岸,逐漸成為各種權力版圖中被測繪與競奪的疆界,被所謂的國土、行政區與海域分割為無數的碎片。因此,未來學的概念,即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實踐方法,來形塑具可能性的行動方案。延續上述概念,策展人期盼能夠從中思考「變動的邊界如何能夠成為一種包含不同族群、文化、生態,且持續延續的過度地區?」如同臺灣作為一座海島,既承載著南島文化的海洋性,卻也因不同的殖民文化與政治因素,使得島上邊界疊合著各種敘事,並影響著彼此。
於是,策展團隊藉由五個子題回應這場行動方案,分別是「海:沿海—草圖測繪」、「潮:錄像魂.播客潮」、「港:土直.圖譜」、「岸:鹽層索引」、「簇:流動社群」,藉由子題的延伸,讓展覽能夠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由點向外輻射、連結到更多的節點(point),組織成一個有關在地藝術實踐的連線。

圖說|「灣岸藝術未來學」展覽現場-海:沿海—草圖測繪
上述的五個子題,各自呈現出策展人們對不同領域的關注與研究,分別從錄像藝術、視覺藝術、田野踏查、檔案文獻,以及場域研究等內容,串聯起一系列發生於高雄,甚至是整個南部地區的藝術實踐計畫。25週年展覽,對於新浜而言,是一個承先啟後的展覽。我們能看見洪鈞元邀請張惠蘭與蕭聖健,結合Podcast節目「新浜萊特輪」一同討論對於影像的觀點,或是徐婉禎以年表的形式,梳理新浜25週年來的展覽史脈絡。這些內容讓觀眾能夠感受到90年代的新浜,乃至於高雄當代藝術之輪廓。
而25週年展覽更重要目的,在於捕捉未來高雄藝術發展的各種動能,因此年輕世代的曾國榮、邱駿朋則是以「田野行動」來回應這場關於行動的想像計畫,他們以新浜為座標,並外延至鹽埕區的街道與巷弄,並經由路上觀察學以及田野採集的方式,去蒐集有關鹽埕區城市裡的各種物件來製作成獨特的「城市地圖」。這部分提供了觀眾更靠近新浜所在地區的鹽埕,去思考似乎曾經繁華的城市。
而另一位子策展人黃志偉,除了邀請當代藝術家,如陳奕彰、曾琬婷等人之外,同時將地方創生團隊,以及近幾年的執行成果放入展場內,如禹禹藝術工作室,或是透南風工作室等單位。當觀眾看到這些成果之後,也才能發覺到原來在地方上還有許多藝文團隊在默默的推動藝文發展。儘管這些團體在視覺藝術圈較少被人關注,卻是形塑藝術與地方生態不可缺少的推力。25週年展也希望透過高雄藝文空間的發展脈絡,以及向外國地區的連結想像,嘗試讓此一藝術行動不只是一種侷限於展覽空間的想像,而是能夠有更實際的交流,將彼此皆納入對於「未來學」的討論範疇內。
25週年展覽,從檔案、作品,逐步向地方、生態進行連結,甚至嘗試與不同的藝術社群進行對話。不論是經由展覽中,對於內部文件的爬梳,亦或從地方出發,挖掘在地工作室或地方城市景觀,甚至結合紙本雜誌、數位Podcast、影像等多媒介的方式,皆是讓觀者能以更多形式,來思考關於未來藝術行動方案的更多可能性。此舉讓25週年展覽,焦點不在於新浜空間自身,而是從其中向外投射,建立起具有在地性的場域美學。

圖說|「灣岸藝術未來學」展覽現場-岸:鹽層索引
新浜這次的25週年展覽,在看似龐雜的主題與內容下,試著從空間內部向外擴展,並藉由外部連結的要素,來開展有關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作為替代空間的角色定位。雖然25週年展,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似乎提供了一個對於替代空間的想像。像新浜這類的獨立空間,在台灣大約興起於90年代,儘管不同空間所成立的時間有所差異,但當初的目的多半相似。而從90年代至今,臺灣當代藝術圈歷經了許多的發展與變化,今日的替代空間儘管仍保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更多的只是成為另一種型態的展覽場域,已然與當時90年代時的目的大相徑庭。
而新浜今年是第25週年,空間也曾有過對於藝術體制的衝撞,以及各種具實驗性展覽、討論會的舉行。隨著時空背景的改變,替代空間逐漸成為獨立展演空間,新浜也必須面臨如何轉型至下一步的階段。這次的25週年展覽部分內容,著眼在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從藝術家對於地方的描繪、創生團隊在地方的實踐,或是針對鹽埕地方所進行的採集行動後的諸多創作,似乎顯示著這個世代替代空間新的可能性。如何將空間視為中介,進而去生產更多有關地方性的連結,不論是培力計畫、資源交換,或是藝術介入行動等方式,都是在對外生產更多的藝術能量,讓關於藝術的實驗性可以持續的發生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