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岸藝術的未來學 Futures of Bay In-between Art

文/ 邱俊達 Yves Chun-Ta Chiu

  1. 灣岸藝術關注移動與邊界的動態生成關係。
  2. 灣岸藝術關注邊界上多樣物種之生態與競合下的能量牽引與生產。
  3. 灣岸藝術不是一種歷史論述,而是行動的未來方案。

灣岸,是大自然所築造且不斷變動著的邊界,其環境因子定調了該區域的物種、生態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樣態。從地質學與考古學的觀點來說,沒有一座島是孤島,僅是在地殼變動與海洋的包覆下暫時分隔,物種遷徙的痕跡再再闡明這些事,並通過諸種遺骸、語系、先民文化、信仰等的類推考究,建構起某種起源論的歷史論述。爾後,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展或稱「人類世」的到來,灣岸開始成為各種權力版圖中被測繪與競奪的疆界,以所謂的國土、行政區與海域來分割出無數的碎片。

提起「灣岸藝術」這一關注,並作為新浜碼頭藝術空間25週年展之命題,絕非係標榜海島子民或位處港邊之身分或而做出想當然爾的聲稱,毋寧是將這種理所當然的正確性予以重新問題化、歷時化與共時化來重新檢視。在這裡,起源論、遷徙論、現代性、殖民、泛靈、產業、地緣政治、都市計畫、多元史觀、文化平權等論題,則以一種星叢與未來情境的建構,來逐一展開探索,以此形塑出朝向「可欲的(preferable)未來」的行動方案。

納入「未來學」(Future Studies)的方法,強調的是「未來」不是某種命運揣測或空想虛構,而是通過現象觀察、趨勢分析、判斷、預測到進行選擇後的某種潛在(potential)可能性的實現(actualize)。就此而言,灣岸藝術關注的是:變動的邊界如何作為一種涵納異己、文化雜揉、生態共存與不斷蔓延與串連的緩衝帶(bufferring),如潮間帶般充滿多樣性與生命力,如港口般充滿新穎與活力,也有寧靜海岸夜裡溢滿潮騷的閃爍星空。以台灣所身處的東亞島國為例,其既有南島文化的共性,也疊合著殖民與冷戰島鏈的命運,而每一處的邊界,都係由自身的言說與他人的述說交織而成。這些動聽且又令人感動憂傷和困惑的故事,持續牽引著流動、朝向與跨越的意志。

本展以新浜20週年「新浜貳拾x南方游擊」所梳理出的議題與轉型想像為基礎,由邱俊達、黃志偉、洪鈞元、徐婉禎、曾國榮+邱駿朋組成策展團隊,通過五個邊界——「海:沿海—草圖測繪」、「潮:錄像魂.播客潮」、「港:土直.圖譜—『打鼓』浪拍衝岸的當代視野」、「岸:鹽層索引」、「簇:流動社群」,反思愈趨僵化的「邊陲—中心」論述,並從當代流動性的生命情狀以及「邊界」作為相遇之所、辯證之地、創生之源,開展「灣岸藝術即從邊界開始的文化生產與美學實踐」所蘊含的積極論題與未來想像。


邊界一:海
Border 1: Ocean

草圖—沿海測繪 Diagramme- La cartographie du bord mer (Seaside Mapping)

文 / 黃志偉 Chih-Wei Huang

「海」作為灣岸藝術所關注的第一種邊界,在於其所特有的變動性與連動性——潮汐、洋流、溪水流域等,展現出「邊界」並非一條穩固而清晰的界線,而是諸種不可見的力量的動態平衡。例如,台灣海峽作為中國與台灣的邊界;起自東海向南至菲律賓海與南海的冷戰島鏈,以及太平洋兩側的中共和美國,海即是這種「不定形」的邊界的表徵,而海域作為海民的疆界,也開展出不同的現代性的面向。

因此,關乎「海」這一「不定形」邊界的「測繪」,將是對這邊界重新認識的開啟,以「草圖—沿海測繪」的概念去行動,去尋找散落在各灣岸土地上流動創生的人、事、物,去採集海和岸之間交會的轉換思想、情感、價值和樣貌。這些「草圖」,可能是與藝術沒有直接關係的社群,也可能存有著某種地方實踐的創造關係,讓藝術在那未知之域裡發生另類可能。沿海測繪,各自測繪表述,再串接彼此多元且異質的呼吸,望能在此釋放出灣岸未來學未知的形狀。

在這一策略概念下,「草圖—沿海測繪」以高雄為起點,向其他方位擴散,邀請藝術家/團隊陳奕彰(高雄)、蔡淳文(高雄)、曾琬婷(屏東)、莊家勝(屏東)、禹禹藝術工作室(台南)、透南風工作室(高雄)、大小港邊地方創生團隊(屏東)試以草圖形式來展現其對所屬之地之測繪實踐以及開啟的想像,進而勾勒出某種灣岸藝術的某種藍圖以及未來藝術行動的潛在可能。

以「草圖—沿海測繪」開啟地理、地方之測繪與對話想像無論是原初創作的草圖概念,或是延伸出所謂圖表(草圖)的思考這些尚處發展中的混沌或是創造性的痕跡,將是灣岸藝術未來學持續探勘潛在可能性轉折之開端的一番演練。


邊界二:潮
Border 2: Tide

錄像魂.播客潮 Aura of Video Art.Ciao of Podcast

文 / 洪鈞元 Jun-Yuan Hong

在今日虛擬、擴增實境,以及沈浸式體驗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回應未來文化行動的動能,並以灣岸作為發射基地?顯然,透過數位語境所開展的創作實踐及檢索,將會是一條可能路徑。本次策展單元以新浜碼頭歷年之錄像藝術研究為基礎,規劃了「新浜萊特輪」(Sinpin light room)之Podcast節目,日前邀請到張惠蘭、蕭聖健等人來分享自身的錄像創作,延伸至灣岸藝術的相關討論,節目並於展覽期間持續新增。張惠蘭透過2005年「腹語」個展,回顧過去1990年代末在新浜碼頭,以及橋頭糖廠等地的藝術活動,進而探討個人早期錄像藝術創作的精神;蕭聖健則是在節目中,除了談到2003年「試試看—彈性‧模糊‧未明」展覽的經驗外,亦提及20年前曾經是一位水墨創作者,不過有趣的是,藝術家後來在南藝的研究所生涯中,卻產生了創作方法上的極大轉向,並投入於科技與影像的調度思考。

除了上述藝術家的早期錄像作品將於展場呈現,策展人亦邀請年輕創作者陳姿尹的影像裝置作品《移除月球》(2022),來反應在AI與高度數位化時代下,年輕創作者如何從影像的實驗擴展到數位語境的反思及翻轉,這可見於她以一種既調皮又激進的方式,進行對數位演算法的反制。作品中,陳姿尹借用日常的街景抓拍,將月球的亮光挖空,並在垂架的影像身後,懸吊一顆由特殊顏料噴繪如同卡普爾(Anish Kapoor, 1954-)Vantablack的黑球,且因為此黑球超過99%的吸光特質,能清晰的填補月光空洞,觀者則會藉由移動的視點差異,產生各種動態月像的觀看經驗,將此日常街拍重新賦予影像的擴延意義。


邊界三:港
Border 3: Harbor

土直.圖譜—「打鼓」浪拍衝岸的當代視野 Straight Genealogy ─ Contemporary View of Takao

文/徐婉禎 Woan-Jen Hsu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簡稱:新浜)位於鹽埕區,承接高雄最深刻累積的歷史涵養,「新浜」於1997年創立之際,乃高雄市立美術館剛成立後3年,這段時間正是臺灣1987年政治解嚴之後,藝術百花齊放邁向當代的關鍵時刻。

回望「新浜」舉辦過的展覽活動,應能反映高雄的當代藝術型態,而從時間軸的表現,則可見出高雄的當代藝術發展趨向。「土直」取自臺語語音,意為真實誠懇而直接,也取其字面解讀,具有立根於本土、直來直往,不故作風雅、不扭捏作態之意,而此正是臺灣南方藝術展現的特質。本展《土直‧圖譜─「打鼓」浪拍衝岸的當代視野》藉由環顧「新浜」創立至今25年間舉辦的展覽,審視其中展出的作品及其形態,回歸實證主義的科學態度,嘗試透過「圖譜」的方式,或能從中掌握高雄當代藝術發展的呈現樣貌。

本計畫以「藝術檔案作為檔案藝術」的展呈方式,統整分析「新浜」自1997年創立以來的展覽檔案資料,以「檔案學」為基礎,按時序分類編製「新浜展覽檔案全宗」,使成為解讀高雄當代藝術發展之圖譜。陳誼芳自圖譜做出觀察:「新浜碼頭的『南方觀點』呈現出來的是使創作技巧進化、藝術內容貼近時代的現代意識;為了爭取南部藝術家與作品更大的存在感與注目,也醞釀出一股有點蠻橫與野性的衝勁,以熱情而直接的情感抒發在藝術創作上。」而曾玉冰則觀察新浜人員的變動更迭,得出新浜前衛精神並堅守南方場域精神的特質。


邊界四:岸
Border 4: Bay

鹽層索引 The Index of Layer Yancheng District

計畫主持:曾國榮 Gou-Rung Tzeng邱駿朋 Chun-Peng Chiu
參與藝術家:王昱喬 Yu-Chiao Wang、劉獻文 Hsien-Wen Liu、黎寧駿 Ning-Jyun Li、葉家均 Chia-Chun Ye、夏嘉敏 Chia-Min Hsia

我們究竟如何快速認識一個地方的生活圈,來理解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到了一個新環境我們以生活圈中的物件、地標、飲食、風景作為認識地方的基礎,而並非商店的地址,這些生活物件、地標、商店與內在世界所交織出的方位空間,形成一張感性與生活兼具的「城市地圖」。

鹽埕由愛河、壽山、高雄港所切出來的三角形行政地區,背山面海的地理環境,以及受到歷史壓縮的城市景觀,重工業與藝術並存的地區,空氣中瀰漫著炎熱的海水鹹味,是我們漫遊對這個地區的共同感受。

本次計畫邀請過去參與新浜展覽的高雄藝術家,透過路上觀察學、國際情境主義的工作方法,以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為據點,向外擴散在高雄鹽埕的大大小小的街道中,採集鹽埕的城市景觀,包含建築、產業、人文、街道、商店、顏色、歷史,以共做的方式完成一種「藝術創作地圖學」的製作想像。


邊界五:簇
Border 5: Cluster

流動社群 Mobile Community

高雄地方美術的發展與港口文化——商貿、拆船、勞工、黑手等特質密不可分,亦形成風格上、觀念上或主題上的藝術類型/群體,如黑畫、白派、現代畫學會、魚刺客等。近年來,這類典型化的理解所導致的囿限,已不斷被反思和檢討,加上對南島語系文化論述以及文化平權觀念的重視,「南方」可說是近幾年闡述高雄藝術生態的代表關鍵詞之一。

新浜在二十週年回顧展時,已嘗試深刻檢討這類議題,特別是一個藝術替代空間在當代究竟如何扮演起影響文化生態的積極角色?更具體地說,如何能夠通過替代空間的靈活性與行動力,來持續扮演前衛與開創的角色?停刊六年、於2021年復刊的《新浜熱》,以「少年ê地土參公民社會」為主題,便嘗試提出這一反省與重新思考的切入點。「灣岸藝術未來學」作為對這一關注與開展之可能性的策展表現,一方面希冀通過長期且持續的檔案史料研究,發展閱讀南部藝文生態的「多元史觀,並藉由具地方整合性與公共性的策展行動,來擺脫以展覽為中心的典型替代空間模式。

本展同步結合《新浜熱》來漸夠更為厚實的研究論述與對話,亦將刊物視作另種集結、對話、策展與論述實踐的媒介。本次邀請林育世、黃志偉、宋世祥、周伶芝、陳嬿晴、Peter Richards撰文,包含灣岸詞源的考究、原民世界觀的敘說、原民藝術的反思、潮間帶觀測站的討論,以及長期處在族群衝突環境的北愛爾蘭在疫情期間開展的藝術計畫,運用紙上策展形式呈現策劃觀念、論述與架構,期藉此引發更多討論,以藝術策展回應「地方—全球未來」。


策展人導覽影片
  • 灣岸藝術的未來學 Futures of Bay In-between Art
  • 策展團隊 Curator邱俊達、黃志偉、徐婉禎、洪鈞元、曾國榮+邱駿朋
  • 展覽日期 Exhibition dates|2022.08.27(Sat.) – 2022.10.30(Sun.)
  • 參展者Artist陳界仁、張惠蘭、蕭聖健、曾玉冰、陳誼芳、王昱喬、劉獻文、黎寧駿、葉家均、夏嘉敏、陳奕彰、曾琬婷、莊家勝、蔡淳文、禹禹藝術工作室、透南風工作室、大小港邊地方創生團隊
  • 活動頁面網址 Event Page|https://fb.me/e/1TonLgB9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