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金光藝術的光與氣

‧【簡介一】

什麼是金光藝術?它是如何誕生的?是普普、後普普在台灣的變奏嗎?還是經由島嶼的特殊歷史進程的衝擊下,所拼裝、混搭、突變出的屬於台灣的「特有種」?這「特有種」的藝術一定很有種!因為它金光強強滾!而金光ㄟ「光」,到底是甚麼樣的光?是靈光、是氣光還是台灣之「光」!? 「金光藝術」這一議題論壇的重點,將試圖帶出與重新觀看屬於台灣土地的獨特藝術語彙,是藝術文字語言上也是造型、色彩語彙上的醒悟,一種去殖民革命性的藝術思考與行動。(文/黃志偉)

‧【簡介二】

金光布袋戲出現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戰敗投降,撤離台灣,國民黨主政初期。當時布袋戲業者為了討好觀眾而改編劍俠、神怪ˋ拳頭等傳統劇目,由於內容多有「鐵布杉」「金鐘罩」鬥氣、鬥力、打死不退的精神,因此被業者稱為「金剛布袋戲」。

而「金剛布袋戲」的「金剛」,恰巧與「金光」發音相似,又碰到業者追趕西方流行,往往製造眩人耳目的霓虹燈光舞台和爆破武打場景,帶給觀者「金光四射」「金光強強滾」的視覺印象,因而被慣稱為「金光布袋戲」。它是一種象徵傳統文化、殖民文化與西方文明混合的變體偶戲,融合了和文化玄學中「氣」的觀念與日本武士道的意志力精神,拼裝出宛如西方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理念,意外搭建了一座屬於台灣特有的金光風格藝術舞台。

長期以來 — 特別是在戒嚴禁忌年代 — 金光布袋戲往往被媒體與衛道人士批評為低俗怪誕。儘管在民間廣受歡迎,卻飽受主流藝文界鄙夷。即使到了解嚴之後,台灣主流藝文界仍慣於追求西方美學理論形式,或者停滯於中國文人藝術傳統。然而,晚近卻不乏飽受庶民文化與流行文化洗禮的青壯輩藝術家以更謙卑的態度,將結合庶民文化與商業文化的「金光美學」養分注入當代台灣藝術創作,成果斐然。

金光美學如何展現在藝術作品,召喚出當代藝術創作的「台灣性格」?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到曾經擔任電影看板與布袋戲舞台畫師,也畫過廟宇彩繪,並且彫刻過布袋戲戲偶的藝術家李俊陽先生,來與我們分享他獨特的創作經驗,並探討「金光美學」如何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的特色。 (文/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參考資料】
邱武德,《金光啟示錄:台灣金光藝術起生》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225978
第10屆台新藝術獎《仙仙仙,福浪共開花》入圍者訪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lanbVUI8M 
藝起看公視 李俊陽 仙仙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7uipkhpd_U


【與談】李俊陽|藝術家、演員、音樂人
【主持】黃志偉|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 6 月13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濱碼頭藝術空間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 64 號 2 F(捷運橘線鹽埕埔站 1 號出口右斜對面;地圖http://www.sinpink.com/imformation.html
【主辦】新濱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