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死刑 —— 一場關於正義與道德的哲學思辨

西元前 399 年,西方哲學之父蘇格拉底遭雅典法庭以「不虔誠」與「妖言惑眾」之罪名處死。西元一世紀,基督教世界尊為救世主的耶穌遭羅馬帝國官員處死。500 年前寫下政治哲學經典《烏托邦》的英國政治家摩爾曾將異教徒送上火刑柱燒死,而他自己最後也遭英王亨利八世以叛國罪名處死。蘇格拉底、耶穌與摩爾是否該被處死?如果彼時沒有死刑,西方哲學與文明史會不會因此全面改寫?
另一方面,在軸心國面臨戰敗、二戰進入尾聲之際,義大利獨裁者穆索里尼及其他法西斯黨要員旋即遭到處死;戰後的紐倫堡大審也處死了共 11 名首要納粹戰犯。如果不處死這批法西斯首謀,我們是否可能為六百萬慘遭屠殺的猶太人伸張正義?如果沒有死刑,是否還可能有其他方式,足以突顯並懲戒如此邪惡且規模空前的反人道罪行?
回到當代台灣,陳智雄、湯英伸、陳進興與江國慶皆死於死刑。然而,這四件死刑的判決與執行,是否具有同等的正義與道德意義?如果「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我們是否能將湯英伸與鄭捷的殺人犯行相提並論?
這些都是我們面對死刑爭議時,不斷地考驗著每一個人道德判斷的難題,因為司法天平的兩端都是無可取代的人命;稍有任何一點不平衡,不僅使任一方承受終生難以平復的傷痛,也嚴重破壞人民對國家、對法律的信心,甚至侵蝕社群成員之間的互信基礎。
「國家是否擁有處死人民的權力?」「處死罪犯是否符合道德與正義原則?」「我們如何證明一個人罪無可逭、死有餘辜?」是當代關於死刑的辯論中,最核心的幾個倫理學與知識論命題,映照著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對於「國家的意義為何?」「法律的目的是什麼?」以及「人是什麼?」「人權是什麼?」等問題的態度。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專研政治哲學的洪世謙老師和許家豪老師,以「死刑」為起點,帶領我們進入一場關於正義與道德的哲學辯證。不論您支持或反對死刑,或者對此議題尚無定見,都歡迎您來加入這場深刻的思辨之旅。
【與談】許家豪|中山大學亞太所助理研究員、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6 年 05 月 13 日 (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