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世俗化」還是「伊斯蘭化」?理解當代伊斯蘭世界政教問題

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在其知名暢銷小說《追風箏的孩子》中,描寫一個美麗的阿富汗,人們可以自在地聽音樂、跳舞、從事各式各樣的工作,大家一起去清真寺禮拜,齋戒月結束時大家解禁開始狂歡。然而,在神學士來了之後,這些就完全灰飛煙滅了。

同樣的故事也可能發生在伊朗、敘利亞、黎巴嫩。曾經,伊斯蘭教不代表一個被宗教控制的社會;人們在信仰之下,仍然可以從事生活的便利、享受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好處、發展藝術與文化。事實上,伊斯蘭世界充滿了燦爛的藝術創作與精神思想哲學,宗教與這些並非不相容。

然而,究竟是什麼巨大的歷史轉折,把世俗化世界的伊斯蘭逼入無窮的戰火、激烈的酷刑、被宗教無盡滲透的生活,與逃離不了的獨裁之中?又為什麼,茉莉花革命的結果卻造就了埃及由軍政府重新掌權、敘利亞人被迫離鄉背井,成為海上漂流的難民?

當代伊斯蘭世界的動盪常被簡化為三種歸因:其一,許多知識分子認為是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與恣意劃定國界;另一個歸因則直接將伊斯蘭信徒醜化成狂熱的宗教份子,訴諸最直觀的污名;最後一個則簡單的將他們斷定為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百年衝突延續。但為什麼號稱伊斯蘭公民覺醒的茉莉花運動,卻仍無法扭轉這三種汙名與迫害對這塊土地加諸的悲劇?

所謂「世俗化」真的如此困難嗎?許多紀錄片曾努力探討歐洲與美洲的穆斯林移民與當地文化的落差,與融入社會的困難。但同時,影片中的他們也順利找到了工作、組織家庭,與社區互動良好。他們填補了歐美社會的底層勞動力,甚至性產業。所謂的世俗化生活,在齋戒月與頭巾爭議之下,真的難以融入西方社會嗎?我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只能剩下大眾媒體中,那些拿火箭筒的聖戰士嗎?我們是否忘了在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中,伊斯蘭教也起了推波助燃的作用?

中東地區的歷史中,種族、教派的差異需要被融入進民族國家的框架裡理解,而這樣的框架也造就了邊界永恆的不穩定與境內永遠的奪權與分離。茉莉花革命造就了敘利亞的難民,這樣的悲劇只能在這塊土地上無盡循環嗎?究竟 20 世紀到 21 世紀的伊斯蘭歷史是否能為我們找到答案呢?在「阿拉伯之春」五週年之際,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由中山大學政治所陳至潔老師主持,邀請成功大學歷史系林長寬老師來與我們談談茉莉花革命功虧一簣,與敘利亞難民悲歌背後的政治與宗教糾葛。

【與談】林長寬|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持】陳至潔|中山大學政治所
【時間】 2016 年 07 月 01 日 (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凃京威、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
【行政協力】楊柏賢、葉子菱
【器材/場地】楊堯珺、陳虹而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