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成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戰後國語文運動如何影響台灣文學與歷史書寫?

法國大革命之後,隨著民族國家的興起,各國政府紛紛展開以語文統一為旨的國語文運動,藉以凝聚民族意識。1862年俾斯麥出任德國首相,訂定嚴格法令,指定歌德、席勒等德國大文學家造成的「文學的德語」;1870年德意志帝國建立,開始了規模空前的語言民族化運動,是國家強力推行國語文運動的先例。

20 世紀台灣曾經歷兩度「國語運動」:第一次是日治時期由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第二次則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展開。台灣在日治時期的「國語」指的是日語。為了落實台灣人做日本國民、效忠日本天皇,日本殖民政府推行國語運動、嚴禁講台語,以順利推行皇民化運動。臺灣總督府解釋臺灣教育令制定之目的強調:「要之臺灣之教育,在於觀察現今世界人文發達之程度,啟發島民順應之智能,涵養德性、普及國語(日語),使之具備帝國臣民應有之資質與品性」。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為了消除日語在台灣常民生活的影響力,於 1946 年設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簡稱國語會),大力推行國語運動。1951 年教育廳下令各級學校應以國語教學;聘請教員時,亦要求考慮其國語程度,國語程度太差者,不予聘用。1960 年代之後,日語在台灣的影響力已大幅減弱,台灣本土語言成了影響國語推行的最大因素,國民黨政府於是加強對母語的控制;校園內「講方言掛狗牌/罰錢」的國語文教育措施至今仍是許多台灣人熟悉的求學經驗與記憶。1972年起,政府更規定電視台的台語電視播放時間不能超過一小時。1975年台語白話字聖經被沒收。1976年立《廣播電視法》公布,其中第 22 條規定,「電臺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其所應占比率,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定之」。

1980年代初期,黨外反對運動所激發的「台灣意識」逐漸成為台灣社會推動「本土化」的基礎。在台灣這塊島嶼上所產生的文學,也終於隨著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從「鄉土文學」「正名」為「台灣文學」。從日治時期開始,「語言」在台灣民族認同形成的過程中成為一項充分條件,使得台灣的文學與文化實踐無不與「台語」、「台灣話」息息相關。

究竟被戰後國民黨官方所改稱的「閩南語」,或客家族群所稱的福佬/鶴佬/河洛話,如何在日治以來的台灣歷史當中成為「台語」、「台灣話」?為什麼在台灣文學史當中,包括台語在內的本土語言文學反而被「消音」,卻又因為「台語」的定義引發了關於族群、民族認同的矛盾與爭論,迄今仍懸而未解?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台灣文史研究者鄭清鴻先生,來為我們解說台灣文學的發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興起,如何面對本土語言與文化經歷戰前、後的國語運動之後的挫傷,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在本土化風潮下,台語文學掙脫「方言文學」以來的發展,對台灣人追求主體性、自主性的民族認同,提出了什麼樣的反省與展望?


【與談】鄭清鴻|台灣文史研究者、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成員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7 年 05 月 26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