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高雄】台灣人的動漫之夢
|2017.11.10(五)19:00 ~ 21:00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近年來,隨著台灣新一波本土漫畫創作逐漸興起、文學影視遊戲等各種跨界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經濟成為焦點。有關台灣本土漫畫相關產業的發展脈絡、歷史遺產、產業現況與未來展望,終於凝聚成為一項重要的文化議題。就在一週前(10/28),文化部更與台中市政府正式簽約,將於台中打造國家漫畫館,並計劃將 ACG 整體產業政策納入國家前瞻建設計畫中。
「課本也像漫畫書、上課也像打電動」是幾代台灣學生共同的夢想。然而,政府對動漫等出版品的「色情」與「暴力」界定,使漫畫與電玩在台灣的主流教育文化體系中飽受污名與邊緣化。儘管如此,台灣閱聽人動漫經驗的豐富與深厚依然有增無減。漫畫出版雖受到「漫畫審查制」監控,盜版日本漫畫仍在台灣漫畫迷之間廣為流傳。此外,由漫畫改編的動畫作品也在無線電視台和部分有線頻道播映,其中甚至有專門播放動畫的「首華卡通頻道」、「中都卡通台」等,更引渡了日本漫畫改編動畫、結合流行音樂打造大眾流行文化的精密工業範式,成為台灣年輕世代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
根據台灣動畫記錄片《逐格造夢》的歷史描述,台灣的動畫從七○年代開始,一開始幫美國、日本代工,從中吸取經驗,慢慢培養出第一批的動畫人才。八○年代台灣成為美國最大動畫代工地,全盛時期代工的宏廣公司掌握了世界上七○%的動畫製作。
而台灣在大量接收了外部養分之後,在本土原創漫畫發展上也絕非沒有努力。《龍少年》、《星少女》等純本土創作的漫畫雜誌,以及數本版權代理的漫畫月刊,皆為台灣漫畫家提供了發展平台。晚近由國科會發起,讓漫畫家根據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的文獻史料發展台灣原創題材的《CCC 創作集》廣受好評,也讓台灣原創漫畫出現了新的可能性。
與日本龐大而完整的產業規模與結構相較,台灣距離成功發展本土 ACG 產業,路途仍然遙遠。台灣如何才能走出代工模式,發展出完整的本土 ACG 產業?我們具有哪些優勢?又面臨著哪些困境與挑戰?政府既宣示將 ACG 納入前瞻計畫一環,那麼,什麼樣的政策,才能夠準確呼應「建立原生動漫產業」的需求?
本週哲學星期五@高雄很高興邀請多次策展大型動漫展的藝術家羅禾淋,從過去十年來動漫展演的演變,來解說台灣動漫近年來的變化與發展,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台灣如何走出自己的動漫路。
【與談】羅禾淋|藝術家、策展人
【主持】劉燕玉|哲學星期五志工
【時間】 2017 年 11 月 10 日(五)19:00 ~ 21: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文宣視覺設計影像資料出處】左到右:《食戟之靈—幸平創真》、《海賊王— 蒙其・D・魯夫、《火影忍者—宇智波佐助》、《ㄧ拳超人—埼玉》、《MAGI—阿拉丁》、《七大罪—梅利奧達斯》、《我的英雄學院—歐爾麥特》、背景:《暗殺教室—殺老師》。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