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非』星期五@高雄】漢娜鄂蘭談時間、政治與進化中的極權主義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 是 20 世紀最重要,也是最早針對納粹大屠殺持續提出批判,並試圖提出政治理論來解釋的政治思想家之一。早年她因身為德國猶太人而無法獲取教授學術資格認定,因而無法在德國大學授課。 1933 希特勒取得政權後,她甚至遭到蓋世太保短暫拘禁。獲釋後,鄂蘭離開納粹德國前往法國。二戰爆發後,法國卻也遭納粹佔領,她因而於 1941 年再度被迫流亡,前往美國尋求庇護,於 1950 年成為美國公民;她幼時的家鄉柯尼斯堡則在 1945 年由蘇聯紅軍佔領後,成為蘇聯領土。

鄂蘭一生的政治理論都與 20 世紀最重要政治事件息息相關;她最主要的探問,則緊扣著「人在面對政治社會壓力之下,如何做出道德判斷」這一課題。她強調,20 世紀的兩大極權統治代表 —— 納粹德國與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 不論在規模或操作技術上都是前所未見的;任何古典政治理論下的「專制暴政」概念都不足以解釋這套全新的極權主義運作。鄂蘭思考的根本提問是:「西方現代文明社會中,到底蘊藏了什麼力量,導致極權主義得以將人性轉變成動物般的屬性?」

她認為,在現代社會裡,當人們失去了彼此間的人際紐帶,變得原子化、彼此孤立時,特別容易受到意識形態極端的政治強人煽動;極權主義操作的關鍵,在於它使人失去獨立思辨的能力,變得盲目尊崇權威。納粹或史達林極權政權的惡,並非因為人們天性邪惡毫無人性,而在於他們只會盲目地奉命行事。

鄂蘭對於「納粹大屠殺為何發生」以及「極權主義的興起」的闡釋,特別是她所提出的「邪惡的庸常性」(the 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對當代民主政治,特別是在追求「轉型正義」的國家,有著深刻的啟發。面對西方世界極右排外浪潮再興的此刻,本週哲學『非』星期五@高雄邀請葉浩老師來為我們解說漢娜・鄂蘭對極權主義的闡釋,並帶領大家一起思考,鄂蘭對政治的理解與對極權主義的觀察,如何呼應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政治與道德難題。

【與談人】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蔡士瑋|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時間】 2018 年 10 月 07 日(日)14:30 ~ 17:00
【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主辦】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哲學星期五@高雄志工團:
【策劃行政】翁嘉昀、林宏軒、楊柏賢、劉燕玉
【海報/攝影】黃靖文、黃盈昇、蘇峻弘、陳虹而
【器材/場地】黃上容、傅筱雲、楊堯珺、楊子嫻
【臉書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604003087886/
【哲學星期五@高雄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kh
【訂閱哲學星期五@高雄活動通訊】Email 通訊錄: https://goo.gl/bKLc3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官網】 http://www.sinpink.com 
【哲學星期五 app】
Android 版 https://goo.gl/5V7Sa3 
iOS 版 https://goo.gl/mWD91f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