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LOW – 空間改造計畫

徵LOW – 空間改造計畫
展覽地點 |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A、B展覽室、Pin-Bine館

策 劃 | 曾國榮
前期發想 | 王 瑀
藝 術 家 | 王昱喬、王珮均、王佑程、夏嘉敏、黃舜廷、曾國榮、陳珈琳、黎寧駿、廖昭豪
展覽日期 | 2021年5月15日~2021年8月15日 (疫情延期)
與 談 人 | 高千惠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客座教授

工作坊導師 | 李珮瑜、黃舜廷、廖昭豪、賴曉瑩
技術指導 | 吳忠龍
空間導覽 | 邱駿朋
影片製作 | 陳珈琳

主辦單位 | 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
組織營運與作品贊助 | 國藝會
影片拍攝補助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展覽簡介
從「LOW」開始面對現實,從合作關係、尋求資源、回應體制。以新浜碼頭號召,希望徵得在藝術學院之外對創作充滿熱誠的學員,為期半年的作品發想,兩場工作坊、四位導師,藉由年輕化團體共學的模式,從觀察空間、歷史流變、概念發想、技術操作,再回到藝術創作用身體感知空間中不完美的間隙,並完成作品。此計畫主軸為展覽,面對快速輪替的展覽現象,作品的生命週期如何延續?以修繕為主題,將藝術創作融入空間中,突擊我們對空間的日常經驗,以巧妙逗趣的方式持續現身。展覽結束後作品會一直設置在空間中,可以來空間尋找這些可疑之處。

▍徵LOW計畫緣起
正視自身空間與高雄藝文環境困境。近年來「新浜碼頭」較缺少自發性地培育藝術創作人才計畫,空間似乎朝向較被動的合作關係、展覽模式發展,難以形成空間自身的能量積累。另外,2019 年由「非常廟」藝文空間、藝術家團「讓豬仔飛」發起-「年輕藝術家的實質需求討論會」,108年8月10 日南場將在新浜進行。統整訪談內容,簡述地區藝術家較明顯困境:在藝術產業不完整、缺少資金狀態下,藝術創作者 很多事情必須靠自己,還在學院時雖有展演空間申請,但因學院體制缺乏技術不足意識,創作者缺乏機會鍛鍊實質經驗,即使有能力可單打獨鬥者,最後與現實妥協從事其他行業。

▍ 前期論述:
從「LOW」、「藝術團體」思考空間的轉向可能
LOW(adj.):低的,矮的;淺的;(在量,度,價值等方面)少的,小的,低的。

試圖探問體制問題、資源差異、依賴合作前,先低頭誠實面對自我,正視自身的短處,放大自己認為最「LOW」的地方。從「LOW」開始面對現實,從合作關係克服短處、尋求資源、回應體制。將新浜碼頭與高雄年輕藝術家的「困境」轉向為某種「LOW」的指涉,徵求藝術家加入創作計畫,以「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為發想,藉由「團體生產模式」化為驅力,向上提升個人「LOW」能力。此計畫主軸為展覽,將展覽作品化、快速產出但重視品質,必須符合前一階段預定計畫書要求,短時間內堆疊資歷、累積技術實務、頻繁對話討論,並培養有利於個人之群體合作能力。期許此創作計畫為空間/團體/個人建立新的可能性。創作計畫主要目的: 1. 使新浜碼頭重新成為匯集年輕創作者的節點。 2. 創作過程中意識個人不足,累積實質經驗,產生向上提升的一種驅力 3. 藝術家們建立合作機制,未來能有所連結且延續效應。 期望最後除了成果展,還能將展覽延伸至其他方式持續進行。

創作計畫主要目的:
1. 使新浜碼頭重新成為匯集年輕創作者的節點。
2. 創作過程中意識個人不足,累積實質經驗,產生向上提升的一種驅力
3. 藝術家們建立合作機制,未來能有所連結且延續效應。

▍ 線上影片導覽 — 徵LOW空間改造計畫

▍ 徵LOW – 空間改造計畫 線上座談 2021.6.12


理所當然的 王珮均

理所當然的 王珮均,動態影像,依場地而定 2021

當在上廁所時,看到隔間與天花板之間的空隙,感覺空隙裡似乎有什麼東西正在看著自己。一個人走路的時候感覺背後有東西在盯著,轉過頭後卻又馬上消失,在餐廳吃飯時角落的監視器理所當然地看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我卻有一絲的不安。全身赤裸地站在手機或電腦鏡頭前的不自在,在atm領錢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感覺到身邊有人在看著自己呢。
日常生活中已經充滿著各種監視
新浜展覽空間也正在被雙眼入侵。
以監視與沒被利用到的空間作結合。
在現代社會中,空間裡有監視器好像是正常不過的事?卻又好像不太正常了。


你所視而不見的角落 王昱喬

你所視而不見的角落 王昱喬,AB木用補土、壓克力顏料,依場地而定 2021

以雕刻做為創作語彙, 將空間裡破損的,不被注視確一直遺留在展場中的殘骸,將它們以貌似材質轉化的視覺效果,用木刻彩繪的質感重新呈現。此創作貌似在修補,但意義上確違背了傳統修繕的美意,不是將破損物件抹平消失,而是刻意的放大此物的存在感,以一種微小又突兀的姿態重生,繼續與展場共存。


平行的死亡 王佑程

平行的死亡 王佑程,電火布、影像輸出,依場地而定 2021

我處在大學升學階段,所以對於藝術在普遍臺灣民眾的看法上有很大的感觸,作品中我運用死亡的意象,呈現出藝術在走出藝廊等類似場域後,往往會因傳統價值觀而縮限於務實層面的追求,造成與藝術家用創作闡述自身理念相反的價值。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離開時,貼出的人型屍體會在開門後分離,象徵內外思想的差異,而藉著光影的變化,外側人形的倒影會往我的攝影作品靠攏,反映出自身對藝術自由的追求。


修繕計畫書 夏家敏

修繕計畫書 夏家敏,木材、平面輸出、現成物,依場地而定 2021

一份修繕計劃書如同一份健康檢查表格一樣,除了物理上在空間或物件上的缺損進行補救翻修,重新裝潢。但在這一修一補的過程中早已透露出,新浜碼頭空間,作為一個藝術品展示的空間本質中,潛藏的已久卻被掩飾的問題…

作為一個專業的博物館或者藝廊檢查者,保護每件藝術品及珍奇骨董的性命安全,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

任何空間中細微的塵土變化,都是必須嚴控制在安全範圍內的!義不容辭地為新浜從頭到尾的檢視一番,舉凡展示燈光,地板材質,到藝術經理的儀容與態度都是我們的目標。 將打破你看似習以為常,但其實蘊含問題的空間,重新建構該有的面貌,塑造新浜全新的姿態與樣貌!


問事、解惑、指迷津 Asking Table Stand 黃舜廷

問事、解惑、指迷津 Asking Table Stand 黃舜廷,壓克力、LED燈,依場地而定 2021

唯有將各種分散、片段、不連貫的工具或方法,以某些規則或技術有系統地融貫串起,才有可能建制出可供辨識的場域。那麼,該如何區分何謂「藝術場域」?在《視覺研究導論》一書中,作者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認為場域的建制,是藉由各種「引出意義的技術」使觀者得以辨別不同空間的屬性。

而在藝術場域中,「展示後方的空間」便是其一。 「展示後方的空間」意味著在藝術場域中那些並未對外開放,同時作為生產知識的地方。本次空間改造計畫的作品,便是針對新濱碼頭藝術空間中,作為辦公室、檔案庫及儲藏櫃的區域進行改造,藉由燈光顏色的調換,以及櫃檯桌面上擺放印著「問事、解惑、指迷津」的三角形立牌,扭曲空間之原貌,創造差異與特殊氛圍,召喚出在非公開場域裡那不可見的「後台神聖性」。


空間裡的舊聲音 陳珈琳

空間裡的舊聲音 陳珈琳,音響、播放器、文件,依場地而定 2021

展覽裡我以天花板上舊音響的重新獻聲,以及突然響起的一段異國音樂做為對於改造計劃的回應,透過改造空間既有氛圍篡改了一段觀者置身於空間時的身體體驗,而異國的音樂聲則指向另一個提問,是誰在發聲?沒有被標示在地圖上的儲藏室裡,轉動的播放器與牆上的一篇日記,記錄著對於這些埋藏已久的物的探尋,以及尋找過程中對於空間裡究竟誰在發聲的思索。


鐵皮圍牆 廖昭豪

鐵皮圍牆 廖昭豪,壓克力顏料、紙漿,依場地而定 2021

牆,用以間隔、障蔽;為現實空間劃出一道想像空間。觀者位在牆的一側,無法參與另一頭的時間、事件,面對牆的當下,牆面本身是觀看的主體,也潛行改變了觀者在空間中的身體感。《鐵皮圍牆》透過彰顯作品的材質表面,以壓克力顏料堆疊繪成鐵斑剝鏽蝕的介面,製造因事件、時間變化的假象;當觀眾在觀看時,像是閱讀這面牆的歷史,而事實上只是顏料的變化與肌理、筆觸。


溜溜聲 曾國榮

在這個展場裡,其實上廁所是非常害羞的事情,就像是一個在展場裡的隔間,隔間裡擺著可以使用的物件。為了讓使用廁所的人可以不用控制排泄力道,聲音有三個不同的音樂,你可以選擇適合的主題,順便調整大小聲,也提供各種廁所小物,衛生紙、明星花露水、酒精、衛生棉。


速寫新浜碼頭 黎寧駿

速寫新浜碼頭 黎寧駿,紙漿、壓克力、顏料,依場地而定 2021
速寫新浜碼頭 線上影像現場直引

速寫新浜碼頭 線上影像內容

作品主要在思考繪畫行為與繪畫媒介的可能性,藉由在輸入法上寫生,空間裡的每一處景觀、物件都被化約成字元。系統在寫生停下的瞬間取消了圖像,文字以象形接替。在此文字並非用來敘述對畫作、圖像性的知覺、感受,喪失了原先被賦予的意義以及用途,而原先每個描繪對象物的線條都在導向為某個特定字符結果的筆畫,一種辨識系統用文字臨摹繪畫的方式。 繪畫在此即是書寫。此次在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速寫,主要思考藝術空間與輸入介面之間的關連,與其如何生產、被觀看及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