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禎 Hsu Woan Je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現任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案助理教授,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檔案中心研究員、桃園市立美術館執行總監、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曾負責籌備桃園市立美術館,開授過臺灣美術史、西洋美術史、美學、藝術理論、藝術評論、策展理論與實務等課程,亦曾於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擔任策展人、執筆《藝術家》雜誌「當代藝術新生態」專欄,並陸續發表多篇藝評文章於《藝術家》、《典藏今藝術》、《臺灣工藝季刊》及多個美術館的館刊等藝術類雜誌。
重要著作有《色彩‧人間‧謝里法》(第43屆金鼎獎)、《生命‧大覺‧曾培堯》、《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虛擬‧實擬》等專書。
重要策展則有《敘事‧詮釋:一場史實與史觀的思辯》、《因地制宜─2014兩岸四地藝術交流展》、《「碎碎煉」─當代藝術的變與不變》、《「喜相逢」─ 2010福祿壽國際雙年展》、《「璃饗生活」 ─ 居家‧創藝‧綠點子》、《宇宙即我心─劉國松二十一世紀新作展》等。
學歷 Educ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所藝術學博士
博士論文《李石樵1960年代作品之價值重構與「臺灣現代繪畫運動」》
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碩士論文《真實的擬態─臺灣當代「虛擬藝術」現象探索》
國立交通大學物理學研究所碩士
碩士論文《以非簡併四波混合機制在直接能源半導體產生壓縮態》研究所畢業成績第一名。獲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會員。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學士
優異成績直升同校同系物理研究所
經歷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案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檔案中心」文化部專案研究員
「桃園市立美術館」執行總監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案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Arts Center」策展人
「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藝術家》雜誌「當代藝術新生態」專欄作家
「臺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 製程整合部資深工程師
獲「優秀工程師獎」
出版
《竹光重現:戰後新竹美術發展》(合著),新竹市:新竹市 文化局,2020.12。
《生命‧大覺‧曾培堯》(專書),藝術家出版社,2020.11。
《換帖幻鐵─2018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專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9.6。
《色彩‧人間‧謝里法》(專書),藝術家出版社,2018.11。榮獲第43屆金鼎獎。
《臺灣當代美術通鑑2005-2014》(合著),藝術家出版社,2015.6。
《馳騁飛揚─馬電飛百年紀念專輯》(專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5。
《因地制宜─2014兩岸四地藝術交流展》(策展專書),中國何香凝美術館,2014.12。
《臺灣名家美術100水墨—倪再沁》(專文),香柏樹出版,2011.6。
《宇宙即我心─劉國松二十一世紀新作展》(策展專書),國立交通大學,2009.4。
《何以自處─一個自我及其處境的展覽》(策展專書),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09.1。
《虛擬‧實擬─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專書),藝術家出版社,2003.12。
論文
〈李石樵藝術觀之轉向─以臺展府展作品為考查對象〉,《共構記憶─臺府展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3.13-14
〈流變的「現代」─探討「五月畫會」、「東方畫會」引領之現代藝術〉(Rheological Modernity: Investigation of Modern Art Led by Fifth Moon Exhibition and Tong Fang Painting Association),《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12
〈現代畫運美展─1962年五月畫展〉,《107年度國家藝術檔案及資源體系研究計畫─視覺藝術類》,文化部,2019.4
〈「南方」視野之藝術檔案研究─「南部展」脈絡〉,《South Plus大南方多元史觀暨地方學特色建構計畫─策展研究》,高雄市立美術館,2018.11
〈論雕塑作為「整體性」存在之意義〉,「異域‧疆界‧系譜─臺灣雕塑研討會」,朱銘美術館,2015.10
〈反思謝里法美術史書寫之史觀〉,「臺灣美術的大航海時代─美術史的啟航者謝里法」論壇,蔡瑞月文化基金會,2015.9
〈析論陳慧坤風景繪畫之「真形」〉,《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4
〈在虛空流逝中‧實存─評析李足新的繪畫作品〉,《藝術認證》46期,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10
〈當代臺灣的策展模式及思想之觀察〉,劉昌漢策展思想與國際策展學術研討會,2012. 5. 19.
〈繪畫作為敘事的神話-談林欽賢的「集體記憶」個展〉,《現代美術》,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6。
專案計畫
《109年度完備典藏品著錄計畫》(計畫共同主持人),桃園市立美術館,2020.6.4.-2020.11.15
《國家視覺藝術檔案館籌設研究及前期搶救調查計畫》(統籌),文化部,2019.6.13.-2020.10.15
《108年度國家藝術檔案及資源體系研究計畫─視覺藝術類》(參與執行),文化部,2019.6.13.-2020.4.30
《年代60-70:新北市立美術館預備展》(計畫主持人),新北市文化局,2019.10.8.-2019.12.16
《108年度李仲生及五月東方畫會史料研究暨描述資料撰研計畫》(統籌),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2.13.-2019.12.2
《新北市典藏脈絡及入藏管理規劃》(參與執行),新北市文化局,2019.5.2.-2019.12.6
《107年彰化縣立美術館典藏策略評估研究》(統籌),彰化縣文化局,2018.10.29.-2019.3.22
《107年度國家藝術檔案及資源體系研究計畫─視覺藝術類》(參與執行),文化部,2018.6.1.-2019.4.30
《South Plus:大南方多元史觀暨地方學特色建構計畫》(參與執行),高雄市立美術館,2018.8.30.-2018.12.20
展覽 / 策展
《我說「……」─徐婉禎個展》,One 藝術空間,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1.1.4-8
《無外無限‧無限至大─乘著清風的翅膀》(On Wings of Mr. Wing, Infinitely.),藝術家:石晉華、吳繼濤、劉文瑄(Mia)、傅作新,清風藝所(Mr. Wing Gallery),2020.11
《川流之魄─徐明豐2018個展》(The Soul Of Stream: Hsu Ming-Feng 2018 Solo Exhibition),大雋藝術,2018.9;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2018.12
《應物“變”形》(Transforming After Objects),大雋藝術,2018.1
《覺有情》(Awaken Beings),臺積電陽光藝廊F14P3,2018.1
《生命於物中存有》(Life-Being in the Things) ,臺積電陽光藝廊F14P3,2017.10
《不確定的日常》(Uncertainty of Daily Routine),臺積電陽光藝廊F14P3,2017.7
《西遊‧嬉遊》(Divertimento for Journey to the West),威尼斯莫拉宮(Palazzo Mora),歐洲文化中心主辦,大雋藝術協辦,2017.5
《在「道」上行走 ─ 人之存在與其世界》(On the Way ─ To be a man in the World),游移美術館(臺北花博藝術園區),2016.4
《敘事‧詮釋: 一場史實與史觀的思辯》(Description‧Explanation ─ The Argument about Historical Facts and Conception of History.),關渡美術館(臺北藝術大學),2015.12
《「因地制宜」─ 2014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Conforming to Vicinity ─ A Cross-strait Four-region Artistic Exchange Project 2014),澳門藝術博物館、屏東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香港大學藝術館(按展出序:澳門3月、臺灣5月、中國大陸7月、香港11月),2014年全年度計劃
《「碎碎煉」─當代藝術的變與不變》(Fragments Refining ─ The Variable and Invariable of Contemporary Art),參展藝術家:王午、石晉華、李根在、呂浩元、吳季璁、吳繼濤、林羿束、翅男、郭慧禪、葉怡利、葉育男,交通大學藝文空間,2014.9
《逍遙遊 ─ 翅男、楊振華、吳其錚》,藝境畫廊(Art Door Gallery),2014.5
《原鄉考 ─ 臺灣海報設計經典》(Homeland Talks),參展藝術家:林磐聳、施令紅、李根在,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11.3、新竹教育大學藝術中心,2011.5
《春滿乾坤》版畫展,佛光山寶藏館,2011.1
《臺灣當代藝術私人典藏展》,交通大學藝文中心,2010.12
《「喜相逢」─ 2010福祿壽國際雙年展》(Seeing Lu Kang ─ 2010 International Art Biennial : Blessing, Fortune & Longevity)協同策展,負責策展《福滿門版畫展》(Perfect Happiness),參展藝術家:董振平、王午、徐睿志、葉育男、楊振華、羅翊瑄,彰化縣文化局,鹿港藝文館、福興穀倉老虎窗,2010.9
《「璃饗生活」 ─ 居家‧創藝‧綠點子》(Ideal Living Glass ─ Dwelling‧Creation‧Eco-ideas)總策展人,行政院文建會生活美學計劃,交通大學藝文中心,2010年全年度計劃,分三展覽執行:《和融居家》2010.8,《驚豔創藝》2010.9,《樂活綠點子》2010.11
《臺灣鄉情水墨畫巡迴展》,參展藝術家:李奇茂、蘇峰男、羅振賢、涂璨琳、蔡友、陳朝寶、林昌德、林進忠、黃才松、蕭進興、黃光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2010.3,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藝文中心2010.4,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2010.5,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2010.8,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10.9,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學大樓展示廳2010.10,明新科技大學藝文中心2010.11
《這不是一支煙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參展藝術家:李瀚卿、黃錦華、陳蔚德,7958 Gallery,2009.8
《宇宙即我心 ─ 劉國松21世紀新作展》(Universe in My Mind ─ Solo Exhibition by Liu Kuo-Sung),交通大學藝文空間,2009.04
《何以自處:一個自我及其處境的展覽》,參展藝術家:石晉華、李巳、何孟娟、郭維國、郭慧禪,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09.1
《碎碎煉》臺灣當代水墨展,大趨勢藝術空間,2002.6
藝術評論
〈走向生命之途 ─ 評析「石晉華」的行為觀念藝術〉,《六都春秋》「文史論壇」,2018.1
〈魔法色彩的臺灣野獸派畫家「廖繼春」〉,《六都春秋》「文史論壇」,2017.12
〈東洋畫?國畫?膠彩畫?─ 臺灣膠彩畫的正名與定名〉,《六都春秋》「文史論壇」,2017.10
〈是王建揚的、也是我們大家的…「納西瑟斯樂園」〉,《當代藝術新聞雜誌》,2017.10
〈臺藝西化‧「水彩」啟動〉,《六都春秋》「文史論壇」,2017.9
〈構「竹」新生命─竹材於當代空間藝術的可能運用〉,《臺灣工藝季刊》,2017.9
〈「畫」說從頭─簡談臺灣美術史〉,《六都春秋》,2017.8
〈「做時間」,臺灣藝術家謝德慶的創作與實踐〉,《六都春秋》,2017.7
〈太湖石新譯─解構之後重構的再創造〉,《超越概念:陳建發水墨畫創作集》,2017.7
〈屬靈的國度‧實相顯現─評羅展鵬「墨嵐」系列〉,《羅展鵬「墨嵐」》、《今藝術》,2017.6
〈重拾新生命的樹─林東陽「懷德居」〉,《臺灣工藝季刊》,2017.6
〈簡單則豐富 ─ 雕塑家邱泰洋〉,《臺灣工藝季刊》,2017.3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虛實動靜的跨越融合 ─ 洪瓊華的人像雕塑創作〉,《臺灣工藝季刊》,2016.12
〈留存甚麼? ─ 王亮尹2016個展「禮物與塵埃」〉,大未來畫廊,2016.9
〈道‧行之而成(Paths are Made by Walking)─「遊戲迷宮IV:郭慧禪個展」〉,《藝術家》,2015.12。
〈探詢「我是…」之存在意義 ─ 試論黃心健「繼承之物」個展〉,《藝術家》,2015.9。
〈馬電飛繪畫風格之演變〉,《馳騁飛揚─馬電飛百年紀念展》(Gallop Flying— Ma Den-Feiu’s Centennial Exhibition),臺南市文化局,2015.5。
〈相由心生─淺析葉怡利「景‧物」〉(Appearance from Mind – Analysis of Yi-Li Yeh’s “Sene‧Object”),《焦點藝術》(Focus Art),2015.3。
〈意義的翻轉─評析董振平公共藝術作品〉,《藝術家》,2014.8。
〈畫畫也是雕刻‧雕刻也是畫畫─「烏托邦時光」李龍泉創作展〉,名山藝術展覽畫冊,2014.2。
〈致法爺的信〉,《素食年代─牛的四頁檔案‧謝里法個展》,臺中港區藝術中心,2013.7。
〈變造的語言─論張瑞頻「水桶人」之藝術大挪移〉,《水桶人出頭天》,2012.12。
〈靈氣迫逼─評呂浩元油畫作品中的生命精神〉,《呂浩元油畫個展》,2012.3。
〈欣見臺灣美術的彩虹〉、〈析論「寫實主義」〉,《2011臺灣美術獎暨臺灣美術新人獎菁英作品》,2011.12。
〈綻放幽閉─謝東山寄託於藝術創作的思辨轉折〉,《藝術家》,2011.9。
〈綻放幽閉─謝東山寄託於藝術創作的思辨轉折〉,《一種當代的社會寫實主義─謝東山畫集》,2011.9。
〈原鄉考:臺灣海報設計經典〉(安懷冰合撰),《原鄉考:臺灣海報設計經典展》,2011.3。
〈無為之為─倪再沁的環境藝術〉,《媒體大亨─倪再沁特展》,臺北當代藝術館,2010.12。
〈立足‧適以展翅〉,《臺灣當代藝術私人典藏展》,2010.12。
〈寫實具象的背反面向〉,《2010臺灣美術獎暨臺灣美術新人獎菁英作品》,2010.12。
〈滿溢的幸福〉(Perfect Happiness),《福滿門》版畫展策展論述,2010.9。
論述《臺灣鄉情水墨畫巡迴展》,臺灣藝術大學、臺灣海洋大學、淡江大學、正修科技大學、靜宜大學、東華大學、明新科技大學,2010.3。
〈藝術創新論的一線之隔-評新竹教育大學「整|述Complete Statements」展〉,《典藏今藝術》,2009.12。
〈對80世代藝術家的觀察〉,《藝術新聲─全國研究生交流展》,新竹教育大學毓繡藝術空間開幕首展,2009.5。
〈草莓列傳─析論羅展鵬的繪畫作品〉,《草莓族青春日誌》,2009.5。
〈融貫中西逍遙遊—論析劉國松的水墨創作〉,「宇宙即我心—劉國松21世紀新作展」展覽專書,交通大學藝文中心,2009.4。
〈臺灣1970世代的「瑣碎主義」〉,《一閃而過—臺灣’70s世代藝術家族群》,鳳甲美術館,2009.4。
〈他,也是「我」—談呂浩元2009年個展的作品〉,《2009呂浩元個展》展覽專書,2009.2。
〈在處境中的自我〉,《藝術家》,2009.2。
〈雜然流形‧大隱於市—倪再沁水墨個展「浮生錄」觀後有感〉,展覽專書,2008.11。
論繪畫藝術的藝術性——寫在「業:當代繪畫的輪迴」之前,展覽專書,2008.10。
行到「虛幻」處‧坐看「真如」時——談李檬的繪畫作品,《藝術家》,2008.10。
〈生命之原‧人性之初—談孫翼華的水墨創作〉,《藝術家》,2008.5。
〈生現繁花落盡時—談蕭珊珊作品〉,《藝術家》,2008.5。
〈回到本源的內在,那是—「愛」〉,《藝術認證》(高雄市立美術館),2008.2。
〈花,似花?非花?—談曾雍甯的作品〉,《藝術家》,2007.12
〈我和與我相關的那些人-魏禎宏的創作〉,《藝術家》,2007.8。
〈拜訪機械獸的浪漫世界─許唐瑋的作品〉,《藝術家》,2007.6。
〈現代化水墨的自由鬥士—劉國松〉,《新觀念》,2007.5。
〈蘋果落下了嗎?-王雅慧的科技藝術作品〉,《藝術家》,2007.3。
〈立體世界的幻覺-關於全像藝術〉,《藝術家》,2006.11。
〈掬飲家鄉的泥土化作詩─談王文志的作品〉,《藝術家》,2006.3月,pp.260-265。
〈來自大地的……復歸大地-卓銘順vs.花、草、陶〉,《藝術家》,2006.1月,pp.380-385。
〈古老傳統的新生命-孫福昇vs.花〉,《藝術家》,2005.12月,pp.384-389。
〈身體與空間相交融─陶亞倫vs.光〉,《藝術家》,2005.10月,pp.330-335。
〈客觀的寫實─呂浩元vs.具象人物〉,《藝術家》,2005.9月,pp.266-269。
〈古舊秀雅的異想世界─潘信華vs.細筆水墨〉,《藝術家》,2005.8月,pp.322-327。
〈確立自我的存在─翁靜婷vs.電影〉,《藝術家》,2005.6月,pp.320-323。
〈館中館˙戲中戲—高千惠策展「偷天換日:當˙代˙美˙術˙館」〉,《民生報》,2005.5.18。
〈空間挪用的自在清明─蔡國強vs.鏡子〉,《藝術家》,2005.5月,pp.346-349。
〈虛假權威的在地幽默—新臺五線vs.廣告〉,《藝術家》,2005.4月,pp.296-301。
〈漫步孤寂黑暗中的探求—黃秀玲vs.網路〉,《藝術家》,2005.3月,pp.324-329。
〈體現生活世界的現象知覺—石晉華vs.身體〉,《藝術家》,2005.2月,pp.346-351。
〈玩笑糖衣裡的憂世慈悲—彭弘智vs.狗玩具〉,《藝術家》,2005.1月,pp.338-343。
〈合物我於天地間的今生古人—吳繼濤vs.山水〉,《藝術家》,2004.12月,pp.360-365。
〈護衛內心城堡的唐吉訶德—李子勳vs.對稱〉,《藝術家》,2004.10月,pp.394-399。
〈戰爭與和平—金門與金門碉堡藝術館〉,《CANS藝術新聞》,2004.9月,pp.102-105。
〈渴望異次元天啟的記憶—林俊廷vs.科技藝術〉,《藝術家》,2004.9月,pp.338-343。
〈我自用我法:復初—當代水墨文化思維展評介〉,《藝術家》,2004.8月,pp.524-527。
〈平衡多向度痕跡的拾荒客—陳建榮vs.抽象畫〉,《藝術家》,2004.8月,pp.366-371
〈句號。是終點?還是起點?—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第十八屆畢業展〉,《藝術家》,2004.7月,pp.478-481。
〈多變紛擾中的不變—倪又安vs.真相〉,《藝術家》,2004.7月,pp.292-297。
〈撿拾機械光影的秘密—吳季璁vs.鐵絲網〉,《藝術家》,2004.6月,pp.360-365。
〈調和衝突矛盾的自畫像—王怡然vs.膠彩〉,《藝術家》,2004.5月,pp.386-391。
〈感而不知、覺而不察的當下─王德瑜vs.No.X〉,《藝術家》,2004.4月,pp.380-385。
〈發乎情止乎「理」的生活試煉─崔廣宇vs.「十八銅人」〉,《藝術家》,2004.3月,pp.376-381。
〈穿梭時空虛實的水晶球─涂維政vs.卜湳文明〉,《藝術家》,2004.2月,pp.242-247。
〈不只是嘔吐的綠汁渣?!—「新世代的具象路線」展〉,《藝術家》,2003.9月,pp.511-513。
〈評「臺北雙年獎」〉,《藝術家》,2003.3月,pp.507-511。
〈「栗憲庭在臺灣」藝術訪談〉,《典藏—今藝術》,2003.2月,pp.128-131。
〈借「水墨三猶」之名—當代水墨發展座談會紀錄整理〉,《藝術家》,2002.8月,pp.286-291。
〈黑團團裡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大趨勢當代水墨展「碎碎煉」策展論述〉,《藝術家》,2002.7月,pp.498-501。
〈戲中有戲‧展中有展—評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系展作品「2001 南北新人獎」〉,《藝術家》,2002.3月,pp.446-447。
〈歡樂辛辣的選舉嘉年華—東海大學美術系在臺中的競選藝術展演〉,《典藏—今藝術》,2002.1月,pp.104-106。
藝術創作
「赫島社」藉「頒獎」之名,完成了《2001南北新人獎》、《臺北雙年獎》、《臺灣新藝獎:2004年度最佳策展評選》、《臺灣獎》,這四件企圖對藝術既有的價值標準和知識權力,進行反思的觀念計畫。參與《臺灣獎》於2005年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執行,並於2004年擔任「臺灣新藝獎」評審團
「創作團體『G8藝術公關顧問公司』的作品《訊爆計畫》,創作者徹底實踐柯賜海的觀念藝術,創作人石晉華、徐緩(徐婉禎)、吳月嬌(倪又安)等人除在展場以柯賜海的影像與平面資料等兩件作品展出柯賜海主題的裝置外,也自前天開始進行觀念行動藝術,用寫著「我是柯賜海,我是一個藝術家,不要懷疑…..」的簡訊灌爆媒體記者及藝術家們的手機信箱。在展覽期間也會以行動藝術的方式到各記者會,展現柯賜海在攝影機前舉牌陳述自我訴求的招牌創作。推薦『G8藝術公關顧問公司』這項創作參展的黃海鳴表示,這項作品以柯賜海風格嘲諷臺灣藝術行政,為藝術家爭取資源傳達出在當代藝術發展中,藝術家想要贏得創作資源,委由此類公司協助寫案子競標等包裝與商業介入的實況,十分真切。不過,黃海鳴也強調真實的藝術創作領域中,此類型態對創作是有危機,以往傳統創作藝術家忠於個人心念,作品擁有絕對純度,一旦創作加入商業機制或其他元素恐怕藝術家的創作元素就有雜質了。」─《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網「藝術特區」,2002.11.23




相關報導
個人網站
評論
相關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