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飾計畫—記憶的封存與抹滅之間?
以「粉飾」思考歷史存在的真實性

文| 蕭楷競

⼈們習以多重感官建構對空間的認知,經由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提升對⼀個地⽅的感覺,空間也因⼈的存在⽽有了意義;此時,地⽅成了⼈類對物理空間有意識的建構,也是記憶深根的所在。

在展覽空間中除了能看到創作者個⼈表徵及多元的創作形式之外,也參雜了觀賞者難以預測的觀看模式及互動⾏為;當⼀個空間經由時間的推演、⼈與⼈之間的交流連結,輾轉成多重聯覺記憶下的地⽅,即便展⽰結束、粉刷復原、甚⽽裝點⼀新後,繪製於牆⾯的原作本⾝是否如表象般的蕩然無存?又或是埋藏於空間某處,經久不息?

「粉飾計畫−封存與抹滅之間」由楊淯麟、陳柏源、潘重光、黃郁茜、⾼堉銓於展場現地創作,自開展日開始接連七天於現場留下創作⾜跡,每位藝術家彷彿扮演著社會中多元的性格及⾓⾊,以不同的創作形式,逐⼀建構出全新的視覺對話空間,並於展期尾聲在繪畫表層進⾏粉飾儀式。藝術家統⼀穿著⼯作服,以稀釋的⽩漆,理性的、謹慎的、循序漸進的,又或是不按常理的、下意識的、選擇性的方式粉刷牆⾯作品,直到全⽩為⽌,為⽣命片段所遺留的軌跡進行善後,使空間表象回歸最純粹、最根本的原型。

創作期間,聲⾳藝術家何承恩則以收錄到的隨機聲響進⾏編排,結合拍攝儀器所紀錄到的創作過程、空間演進,以及熙來攘往的訪客畫⾯剪輯成像,與現地創作及過程中所產生的殘留物(繪畫顏料、工具、養生膠帶、食品垃圾……等)共同呈現,現場如同藝術家工作室般的隨性、自然,卻又表現出創作上雄烈的生存意志,展期間邀請觀眾以身體感知作為記憶回溯的主要媒介,將時空記憶回放,重新檢視此地的曾經與當下。

何承恩《棲》(圖片:林睿洋拍攝)

展覽現場(圖片:林睿洋拍攝)

2020年夏至,適逢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成立的第23個年頭,回望前輩藝術家們曾在此地發表過無數的展演形式,其中經歷幾次展演空間與行政區域的翻修整建,這棟屋齡超過一甲子的建築空間,種種過往均悄然建立起不同時期進入此地的人們心中特定的空間感知(perception perceive)與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當空間日復一日的經歷進場與撤移,場域中所留下的人為蹤跡日漸積累,集體記憶也伴隨時間的演進而生成與覆蓋,即使隨後粉刷修繕至初始樣態,時間維度中的生命故事,均持續於記憶軌跡中被訴說與傳遞,彷彿不曾因表象的復原而消逝至無。

在楊淯麟的《入侵計畫》中,可見其將來到此處後的身體感知藉由原子筆、墨、白板筆、簽字筆、鉛筆與下意識不可預知的肢體行為,入侵至天花板、壁面、梁柱、地面、展台、環境物件,甚至蔓延至其他創作者的牆面範圍,其中不僅生成視覺上大規模的龜裂效果,疏密變化的線條擴及整體場域空間的過程,也縝密的與周圍環境產生了微妙的互動與排斥關係。身為高雄在地人的陳柏源,以《路途上的日記》紀錄每日途經方圓百里的情景與生活趣事,透過寄情式的情境書寫,繪製出如同園林造景式的空間布局,語意與造境均點到為止、不加以贅述,物件之間巧妙的保留蜿蜒路徑,引導觀眾進入其可居可遊般的移動視點之中,感受展場空間之外的行徑路途所見。

楊淯麟《入侵計畫》(圖片:林睿洋拍攝)

陳柏源《路途上的日記》(圖片:林睿洋拍攝)

潘重光選擇在進場後,藉著與人、事、時、地、物接觸,以及交談後所引發的情誼連結與生活感知,現地發展出其對於社會環境的觀察與摹寫,在Covid-19疫情急劇之下,以身為臺灣人的視角,觀看亂了序的世界局勢,在兼具當事者旁觀者的意識形態中,以壓克力顏料堆疊、流動出色彩濃烈的具象人物風景,暗喻特定時局之下人與人之間矛盾、糾結與恐懼的狀態。黃郁茜《物態濾鏡》中,以排列的方格分割出不同的空間視角與生活場域,使觀眾如同佇立窗台前般窺視畫面內詭異詼諧的擺設、生活習性與居住環境,如同觀看著電影螢幕中的角色演繹世間百態,又或是以方箱囚禁寵物般的監視與關照,清楚的將被觀察者與觀者之間劃分出空間界線,整體以粉色調加以妝點,產生帶有迷幻與未知的距離感。高堉銓《奔月》,作品以畫筆及壓克力顏料勾勒填彩,再以液態噴槍營造出夢境迷霧般的山水風景,在創作日程中逐步以繪畫形式構築記憶,依序的將景物與心境之間的變化進行紀錄與重組,隨著顏料薄塗疊加於牆面毛孔而產生細緻的層次效果。起初雖以膠帶定位編製出創作範圍,當膠帶去除後所遺留的噴霧印痕,使得看似掛畫的作品本身又多了一番現地製作的趣味。

潘重光《無題》、黃郁茜《粉飾計畫》、高堉銓《粉飾計畫》(圖片:林睿洋拍攝)

展覽現場(圖片:林睿洋拍攝)

藝術家們依照計畫,於展期尾聲接連以白漆粉刷牆面,過程難免掙扎與不捨,最後將白色工作服一一排列懸掛展場,暗示著勞動的身軀與例行任務將於此階段告一段落。創作過程中,為防止顏料沾黏於地面而鋪設大面積的養生膠帶,當藝術家們來回走動時使得塑膠薄膜產生烈焰般的搓揉聲,同時間繪畫用具刷動壁面、調製顏料、空調運轉、觀眾交談,甚或是雨滴敲響磚牆伴隨潮濕氣味撲鼻而來等種種自然行為與聲響,均在不經意間由聲音藝術家何承恩透過儀器進行收錄、剪接、編輯再重新以音響播放,與計畫進行中所拍攝藝術家自創作至粉飾過程的雙頻道錄像投影同時呈現於展場,或許在無形之中人們的生命經驗與身體感知將轉化為記憶永恆的一種可能,而視覺與聽覺的檔案紀錄與編輯形式則提供了未曾參與此計畫的人們在進到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時,對於壁面下曾經存在的事實提出一種辯證。

「粉飾計劃−封存與抹滅之間」作為極具實驗性的一場藝術行動,藝術家分別於展期間進駐場域,以不同的形式、內容發展出與此地相結合的藝術樣態,同時反映著藝術家個人的意識形態與場域空間人事物之間的互動關係與牽連。從展期間所產⽣的創作⾏為粉飾儀式⽣成隱沒之間,探討著⼈類社會經年累⽉的歷史遺跡、⽣活模式、群體規範等,在時移物換、推陳出新之時,原始的⽂化脈絡是否能得以延續,⼜或是遭遇重塑、改寫?層層粉飾的結果是否讓繪畫作品成為永恆的展⽰,⼜或是在光陰荏苒之時消逝殆盡?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