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我是看了

反正我是信了-王甄薇策展

撰文|許為庭
圖片|新浜碼頭

|洪鈞元作品【縫-被撐開的記憶】

「縫」可被解釋為缺口、裂隙,也可被當作動詞修補之意,以這個破音字來描述家庭的關係裂痕及修復恰到好處。「原生家庭」似有似無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它會成為一個信念,伴著我們向前。總會有一些人包含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讓我們無法清楚描繪出「家」的輪廓,但我們仍對這一概念有著想像,也相信它的存在,於是洪鈞元創作了這件作品。三件錄像裝置以不同大小、水平擺放至展間,作品內容擁有洪鈞元的創作特質,回應自身所關注。相較於其他四件作品,這件作品的文字敘述不多,洪鈞元不用文字解釋影像,甚至以不同步的影像及文字削弱內容,希望觀眾將文字視為輔助,仔細聆聽著講話的節奏,進而感受內容。洪鈞元的另一特點「演員的特殊性」,他習慣找與創作作品角色背景相似的演員,找出互相關聯的人選詮釋角色,他想談的是事情的發生並非偶然的單一事件,家庭間的裂縫不止發生於角色本身,作品裡的演員也都在影像之外經歷著相似的事件,不只幫角色還有為自己道出故事。

王毓慈作品【進食、對談、回溯、形塑】

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早起好好吃一頓早餐成為藝術家王毓慈每天必做的事,一種規律、一種習慣、一種一天不做渾身不對勁的狀態。作品內容為創作者邀請五名友人進行進食與談話,將觀察化成問題拋給對話對象,再藉由一來一往的過程中,更加重塑雙方之間的關係和彼此的形象。當當事人也是剪輯者,將2小時的對談內容濃縮聚焦至20分鐘的片段,反覆觀看、不斷彙整,形成了回溯﹔反芻對話、重新認識,形成了形塑。有趣的畫面切割,讓觀者以不同視角加入談話,也試圖在過程中建構線上對談臨場感與形塑創作者漸進的內在轉變。王毓慈認為這次創作造成了突破,原本被動、不善表達的個性,為了達成扣合群體、與社會互動,邁出主動交際與人聯繫的行動,也重新在此次創作中重新認識自我。踏入展間,映入眼簾的溫暖黃桌巾、一片熟悉不過的透明防疫隔板、可愛圖畫印壓的瓷盤,對話就此展開…

|劉安婕作品【餵親愛的你】

空曠潔淨的展間與《餵親愛的你》展場布置形成強烈對比,當你踏入似三合院色彩斑斕的磁磚時,眼前的陳設已帶你進入了另一時空。古董電視機裡播放的做菜錄像地點選擇在明亮極具現代化的廚房裡,頓時時空紊亂,觀者似置身事外卻又真實存在。藝術家劉安婕的作品一向都十分關注身心理相關疾病,希望藉由多方不同的作品去闡述當事人的心境狀態。《餵親愛的你》這部作品是請情緒困擾者以「味覺」和「視覺」擺盤,製作出一份帶有投射病情痛苦及服用藥物感想的料理,讓觀者了解病程的某一段感受,認識憂鬱症類似疾病的心理掙扎與想法。剪輯處理上劉安婕使用訊息干擾來模擬情緒困擾者的內心狀態,情緒困擾者大多敏感,做思考決定時心裡會產生許多回響與紛擾,創作者希望藉由剪輯將影像、音檔揉合成複雜情緒的集合體供觀者真實經歷。

|林沛瑤作品【刺像計畫】

似擱淺的風箏,停在一隅,漂泊不定、尋找定位,這正是許多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刺像計畫」為藝術家林沛瑤的創作,以刺青次文化為切入點,內容為採訪身邊的刺青朋友,收集每⼀個參與者對自己的刺青所賦予的不同意義,顯影青年的自我意識及自我認同的標記。林沛瑤鍾愛投影的迷幻感,儘管飽和度不佳、清晰度不高,但為了讓投影顯出,空間就會營造成洞穴,形成魔幻,這一次的作品仍以投影呈現,而創作者刻意在錄像中偶爾放入慢動作和失焦,營造出神的狀態,讓觀者抽離,產生外部意識去理解去思考作品帶來的反饋。

|蕭雅萱作品【在此也有神】

《在此也有神》創作內容為邀請不同參與者前進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的地域,藝術家則在談論中使用影像與文字記錄,最後將其談話繪製統整並產出。影像為底片攝影,蕭雅萱認為顯影是一種儀式,顯影劑的多寡、搖晃的次數都影響著成品本身。而最特別的莫過於藝術家為每一參與者所描述對「靈」想像的圖章,利用醒目的紅色、對稱的紋路,展現不同形式存在的神靈想像。然而最有趣的莫過於當我們在討論我們無法觸及的神,參與者才是真正的創造者,究竟是人賦予了神神性,還是神賦予了人人性,到頭來談論的都是我們自己。

反正我是信了

策 展 人|王甄薇
藝 術 家|王毓慈、林沛瑤、洪鈞元、劉安婕、蕭雅萱
展覽時間|2021.9.4~10.3
展覽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AB展覽室
組織營運贊助|#國藝會
#扶植青年藝術發展
贊助單位|#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