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的內裡:觸不可及的臨境 Interior Gazing: Intangible Boundary 策展論述
文|策展人 鄭秀如
觸覺記憶的返視
「凝視」(gaze)本從傳統繪畫作為滿足眼睛的對象,進入畫內到影像媒體「沉浸感」(immerse)虛擬的創造性想像。凝視做為一種主體注視某對象的經驗,眼睛面對動態影畫處於連續接收的狀態(凝視中的時間性),尤其是從觸知的視覺經驗做為開端,希臘藝術家Costas Tsoclis《肖像》(Portraits, 1986)作品,透過五個彩色無聲動態影像,投影在畫有壓克力顏料的布幕上,裝置於極度黑暗的展示空間,極度微弱的明視度有助於觀眾凝視眼前的活動肖像,這活動肖像有布幕、被拍攝者影像、被攝者影子、繪畫性的布幕等四種圖層疊合。這些繪畫性的肖像(影像)裡的微幅晃動,讓在場身體感知產生錯覺,究竟是觀看者凝視畫面時在場身體的微幅移動產生的影像晃動感,還是創作者以固定鏡頭拍攝人物一段時間,被拍攝者自身的晃動,現場的影像裝置容納著現實與投影交叉的景象,充滿細節和不易辨識活動的肖像,以及大型繪畫陰影痕跡。在 Costas Tsoclis《肖像》影像作品中,富含動態/靜態、物質/影像、畫內/畫外、影格/時間等觀看聚合經驗,其中動態的時間感知,產生歷時與共時的錯覺。
《凝視的內裡:觸不可及的臨境》透過林巧芳的《敬天地》(2022)、謝珮雯的《野裘毛》(2022)、劉怡君的《貢。參。》(2022)以及王丹丰的《奶水綻放之地》(2022)四位影像創作者,分別以女性不同階段的視角凝視皮毛、餐桌、布與偶、刺繡,再次聚合動態/靜態、物質/影像、畫內/畫外等觀看、互動經驗,這些自我肖像輪廓深刻的局部展開時間結構或敘事結構中的非敘事性,加上作品現場物質的並置/裝置,讓影像中想像、觸覺的身體延至現場身體感覺的註記。
一條刺穿古老身體的繡線
藝術家王丹丰,長時間關心性別身體的議題,擅長以刺繡方式處理她關注的內容。刺繡作為一種身體行為亦為一種影像展現,具現的是雙重時間的疊合。
駕馭線條的繪畫大師保羅.克利(Paul Klee)認為:「繪畫就是用一根線去散步」,行動的主體將點推移成線,放任自己的意志自由地漫步、遊走。相同是帶著一條線,王丹丰是帶著一條堅韌的線,作品《奶水綻放之地》她重訪宗教對於女性身體的束縛,並且提及「女性的身體在東西方傳統的宗教裡是具有原罪的」,透過刺繡的手法表現傳統宗教的符碼輪廓,其中包括石榴的圖像,其一方面隱徵性器,另一方面表現著生命循環的始末。裝飾性的花布疊加上華麗的繡線或珠材,反覆疊加的行為、極度裝飾的結果、符號多異性的疊置。石榴輪廓刺繡在不同的花布上,形成時間影格運動的拉扯,輪廓影格的連續性因花布的差異產生停頓、後延,同時反映出圖像的覆蓋與意義抹除,實已背離宗教符號原始的象徵。「針」穿梭在動態拼貼的線軸上,彷彿試圖以低語的音量,為這一直以來被束縛的女性身體做出奮力一搏的柔性控訴。手「縫」裂縫,這肉身的痛楚雖意圖轉嫁於羊毛氈之上,卻也攔不住痛覺的外滲,是面對生命裂縫的逼視。針線往返縫製疊加的圖像,看似建構實為解構,她用「刺」彰顯原罪的荒謬不堪,在已形成化石的結痂之處,「繡」以(敷上)名為慰藉的藥草。
臭殕味个「尪仔」
藝術家林巧芳,重新凝視家裡舊人、舊物(從日常生活到心靈)是她近期創作的核心,這些收藏的小物曾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與自己重逢,忙碌的生活讓這些收藏物,僅僅成為收藏架上的陳列品,曾幾何時這些與之接觸的心動意義也變得貧乏。林巧芳說道:「這些生命中必然的內部,因為生活,『我』一直處在它們的外部」。重新凝視這些零總的舊物,意味著自我的整理,生命片段的回望是關係的重組;重新觸摸這些零總的舊物,舊物件堆積於不著光的櫃子深處,因時間圖層堆疊而出的發霉的氣息,一簇簇湧起的臭殕味(tshàu-phú bī,台語,霉味之意)喚起早已烙印在身體底層形狀。對林巧芳而言,這樣的回望更是「歸心」的旅途。
現成物(複合材料)與手繪語彙的並置,經常讓林巧芳的動畫多了一份詭譎、神秘的氛圍。本次創作《敬天地》她加入了單一卻流變的常民日常,以偶入戲卻不著戲,僅見少了色彩怪異的偶動,一個拉長音頻的吟唱聲,嗡嗡嗡、蟯蟯趖的生物本動,縈繞連結著古老素昧生平卻已熟識的自己,彷彿在不停轉動的圈圍中,再次尋找到中心點,影像中「既是布亦是偶」,在時間推演之下,它們彰顯彼此,這看似雜亂線條交疊的表面,早已內含「定勢」的團塊,緩緩地推入了它自身的縱深裡。
周而復始尷尬時間的裂縫
另一位藝術家劉怡君,關注日常生活當中變與不變的周期,什麼是家人之間的「共屬」關係﹖作品《貢。參。》以固定、單一的用餐的場景,餐桌看似凝聚家庭關係的形式,亦是小心翼翼經營的儀式場所。客觀的視線聚焦於方形餐桌周圍的角色,老人、婦人與小孩共桌的三角關係,餐桌時光是家人相互分享的親密時間,有時候卻是靜默壓抑的尷尬時間(embarrassing moments)。《貢。參。》裡的三角關係,婦人會變老人、小孩會變成婦人、會有新的小孩出現不斷循環,形成重複卻差異的螺旋結構,嚴謹的場面調度,深怕打破眼前不易維持形式的和諧。煩悶、無奈、無法紓解膠著的氛圍,多重視窗並置,瀏覽式的影像觀看,隨著不可暫停徐徐前進的時間,相形之下為此停滯的氛圍帶來些積極的成分,這是平實深刻生命經驗的表述,亦是生命存在本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劉怡君作品充滿美式精練的2D動畫風格,角色們的表情雖是漠然,卻放大了細膩敏感的小動作,為飽和的表象色彩增添了揮之不去的雜訊,透露出表情之下無法梳理的繁複情感。其中,場景與人物色彩冷暖的佈局,展現出超越文字語言的心裡秘密,全都指向用盡了「等待」亦無法填補家庭關係。
濃稠記憶的觸撫與沾附
皮毛給人什麼樣的感覺?保暖、氣味、奢華、權力甚至是欲望。以蜘蛛網式架構敘事結構的謝珮雯,從一位14歲少女凝視、撫觸母親收藏的皮毛為敘事圍繞的核心,撩撥著視覺、觸覺、心理、生理滿足,折射出內在的匱乏與填補。皮毛的視覺/觸覺雙重真實的材質經驗,在放射性的敘事表象之下,同時調和著油畫的沾黏感,這是物質材料的黏稠、是拔絲般親密關係的黏著、更是身體間蟄伏著蠢蠢欲動的慾望渴求的「黏」與「膩」。
油畫繪畫的創作過程,經常需要等待前一層油料乾燥,才有辦法疊上新的塗層,油畫顏料濃稠不易乾燥的特性恰恰為藝術家謝珮雯切入其動畫媒材的重點,她曾嘗試各種油性調和的介質,為了擴延油畫不易乾燥的時間。擅長油畫動畫謝珮雯說道:「手/手指是我的畫筆,這個媒材永遠不會乾掉。」不會乾著的圖像創作更意味著它的易變性。謝珮雯以手指代替畫筆在這既不是固體,亦不是液體油畫顏料調和過程留下記號,再抹除記號。前者的記號是為了暫留形象的痕跡,後者記號的抹除則是為影像運動的前進性。這裡的觸覺是身體內部也是身體外部參揉而成的整體,謝珮雯的影像《野裘毛》創作手法、內容與目的在此似乎劃上了等號。
瀏覽縱深:觸不可及的咫尺
所謂的「內裡」,通常是指衣物太過薄透因而增加的內襯,它是衣物的內面,是直接貼附於身體的一層薄布,經常與身體磨擦後形成諸多不規則的皺褶。皺褶裡的夾面可能殘留著難聞的汗漬氣息,是私密的個人痕跡。展場裡現實與投影的交叉景象,從川流欲望中觸撫相蹭的身體、周而復始共餐的日常身體、長吟音頻繚繞而出的古老身體到勞動刺繡修補結痂的身體。身體外在邊界是清晰的,而她們的內面是流動的、反覆的、循環的皺褶軌跡。
身體面對圖像、影像、物質等感知對象,如何返視生命中曾經的要緊,重新理解凝視與瀏覽的關係,這令我想到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寫給自己的札記《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的一段話︰
年邁之時,「舊夢重溫,時光重現,由此等於我將我的生命延長了一倍……因為這樣一來,我便能在耄耋之年與舊我相守一處,這不正是如同和一個稍微年輕的朋友一道嗎?」
生命的回望究竟是怎麼樣的境況/況景?就盧梭的說法「生命延長了一倍」、「認識了稍微年輕的自己」如此般不同年紀雙重自己的遭逢,創作者的身體視野與影像畫面中的人、事、物、景都十分逼近,不斷深入的景深是意識的、是知覺、是記憶、是想望、是冥思、更是儀式。這自我凝視影像的回望,內含動態影像原理,快速播放影格與視覺暫留(眼睛視覺生理)產生的浮動錯覺,觀影凝視中的時間性,觀看主體身體知覺在歷時性軸承中,零點零幾秒感知視覺的殘影,如同透明狀態相繼疊合播放,影格聚合獲取敘事的內容,正當視知覺接收迎面而來的圖像訊息時,放空的視覺感知作為訊息湧入的接口,一面透過凝視進入創作者隱喻卻峰迴路轉的內裡皺褶世界,另一面與觀者相應的存在,瀏覽的縱向深度在此顯現。
- 凝視的內裡:觸不可及的臨境 Interior Gazing: Intangible Boundary
- 策展人 Curator|鄭秀如 Hsiu-ju Cheng
- 藝術家 Artist|林巧芳 Chiao-fang Lin、謝珮雯 Pei-Wen Hsieh、劉怡君 Jenny Liu 、王丹丰 Dan-Fong Wang
- 展覽日期 Exhibition dates|2022.04.23(六)- 2022.05.22 (日)
- 活動頁面網址 Event Page|https://fb.me/e/19sbzn67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