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看到凝視,一種揭露自我的過程:展覽「凝視的內裡—不可觸及的臨境」座談側記

撰文|施友傑

本次展覽邀請四位過往多以動畫作品為主的創作者,從「凝視」(gaze)、「沉浸感」(immerse)的觀點切入,討論觀看影像的經驗是否可能拉到一個框外的思維,試圖透過創作的模式、策展的方法等形式,嘗試將這樣經驗展開到觀眾身體的展覽現場。因此在展覽現場並非單純的展示動畫作品的影像,更著重將動畫中的媒材本身帶到現場展示,擴展動畫影像與媒材本身之間,在材質性與時間感的感受。

「展覽凝視的內裡—不可觸及的臨境」展覽主視覺

策展人鄭秀如以「內裡」(lāi-lí閩南語)一詞:意指衣服的裡層,希望表現出觀眾閱讀展覽時無法一目瞭然的現象,可能是藝術的內裡、藝術家的內裡、藝術作品的內裡等面向,秀如透過現場播放的訪談紀錄片、放置的四本藝術家小冊,以及作品影像跟現場材質的經驗關係,去襯托出這四位藝術家那些不可見的情緒及感受,同時藉由不同層次之間的拉扯,以及藝術家從作品與生命經驗之中,所表露出不同階段的記憶與視角,來改變觀眾在閱讀作品時的單向關係。

策展人為展覽製作的藝術家小冊,
裡面的語句擷取自紀錄片訪談藝術家的內容。
策展人為藝術家所拍攝製作的訪談紀錄片

秀如希望以此讓觀眾重新思考,動畫除了被看作一種影像的創作內容之外,也可以重新思考動畫究竟該如何被觀看、在什麼地方被觀看、動畫影像生產的過程,以及思考藝術家在創作時的身體勞動過程。並將這些提問,透過展覽的形式,或是作品裝飾的手法,來讓觀眾能夠更細膩的瞭解這次展覽裡,藝術家是如何處理不同層次的狀態。這也回應了本次展覽的名稱「凝視的內裡─不可觸及的臨境」,意即藉由嘗試觀看那不可見的意涵,更深刻的去感受藝術家創作時的各種內在感受,身體的、記憶的,或是情感的。

這次展覽策展人邀請了四位藝術家,分別為王丹丰、林巧芳、劉怡君與謝珮雯。他們各自從不同階段的生命經驗,加上自身敏銳的觀察來創作這次的作品。在最初第一展間的作品,是藝術家劉怡君的作品為《貢。參。》。此作品是藝術家從日常生活的經驗及觀察進行創作的作品,怡君將這件作品投射於舊式窗戶上,玻璃上的分隔線恰好與動畫中的四格分割畫面相同。而《貢。參。》是取「共餐」的諧音,來表現家人一同在餐桌上吃飯的場景。畫面裡有老人、婦女,以及小孩三位角色,他們在四格畫面中呈現出四種狀態。有趣的是,不論是作品名稱,或是作品內容,都是在描述有關一家人在餐桌上的「家庭關係」與「互動關係」,但若仔細觀看,不難發現其中的詭異之處。包括不停哭鬧的小孩、忙著家務事的婦女,以及一臉困擾的老人,這些畫面細節似乎都表現出這件作品真正想要探討的內容,即是日常狀態與理想關係的落差,以及對於共餐一事意義的再思考,同時怡君的2D動畫風格,以及角色木訥的神情,某種程度上加深了這件作品欲透露的尷尬氣氛以及觀者的不適感。 

藝術家劉怡君的作品《貢。參。》
藝術家劉怡君的作品《貢。參。》

第二件作品是藝術家林巧芳的作品《敬天地》,以偶、結合布料來進行動畫及裝置的創作。巧芳的作品,帶有一種儀式性的感受,且就作品名稱、偶的姿勢、作品的陳列,或是影片中拉長音頻的吟唱聲,也都表露出儀式性的特徵,這種特徵不僅代表著巧芳與自已內在對話的一種狀態,也表現出她對於當前外在環境的情緒感受。而偶與布料的使用,呈現出巧芳對於舊物件的關注,她喜愛舊的物件,也喜愛倉庫裡堆滿隱隱飄散在空氣中的霉味,對她而言,那是一種時間與回憶的味道。這種情緒難以再現,因此偶與布料,成為了乘載這種私密情感的載體,她以不刻意形塑的方式,依循了布料被撕開或割開的狀態,形塑出偶的樣貌與線條,就像是透過回憶,將內在的自我給創造出來,把自己的心境,投射在偶的造型與動畫影像之間。

藝術家林巧芳作品《敬天地》
藝術家林巧芳作品《敬天地》

走入下一個展間,馬上能看見一件毛皮大衣,這展間的作品是謝珮雯的錄像裝置作品《野裘毛》。如同這件作品的名稱,是圍繞著一件毛皮大衣展開,而毛衣則是與珮雯有著一段很緊密且私密的回憶。因此在《野裘毛》之中,珮雯藉著展間中部分線索,來暗示這段故事以及故事與自身的連結性。同時,她巧妙地將故事的敘事變得破碎化、將展場留白,並透過這些物件、影像,以及皮毛的物件性與觸摸性,來投射自己內在的情感。觀者在感受這件作品時,僅能藉由展場中的作品,去接近藝術家其背後的故事,我們或許無法辨識出其背後故事的全貌,但能從藝術家細膩的手法去感受其綿密的情感。就如策展人提到的,珮雯以手指替代畫筆創作油畫動畫的方式,是一種外在身體與內在情感連結的關鍵點。

藝術家謝珮雯的作品《野裘毛》
藝術家謝珮雯的作品《野裘毛》

最後一個展間,則是年輕藝術家王丹丰的刺繡及動畫作品。在她這次的作品《奶水綻放之定》當中,她從佛教的經文出發,來思考傳統宗教價值觀中,對於女性身體的束縛與限制。因此在其創作中不難看出企圖擺脫這種限制的,例如以石榴為身體的方式來轉化女性身體在某種框架下被物化的狀態。此外,刺繡的裝飾性,以及製作過程的身體性行為,亦是丹丰在創作過程中對於自身主體性的重新掌握。某種程度上,她並非是以批判的姿態在質疑宗教觀或某種價值觀,因為在其動畫中仍依循著某種輪迴的價值,藝術家反而更像是在思辨結構的不足或是過時,以一種不與機制決裂的發聲。

藝術家王丹丰的作品《奶水綻放之定》
藝術家王丹丰的作品《奶水綻放之定》

透過上述作品,藝術家們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並以此創作出一種對外在環境與內在感性有所一致性的作品。這種觀看作品時的感受,讓人聯想到在座談當中,與談人蔡幸芝老師提到「機敏」(Takt)這個詞彙,她解釋到這個詞彙在德文脈絡之中,具有一種「不可表達性」(Unausdrückbarkeit),即是以一種迂迴的方式來描述或敘事某種情況。這種情況套用蔡老師所形容的,就像是「在湖水中丟入一塊石頭所泛起的漣漪,而這一層一層的漣漪打破了動畫的概念,她從一種觀看作品的狀態,轉變成一種凝視、甚至是被凝視的狀態。」或許是觀眾這種觀看視野的改變,甚至是沉浸其中的感受,轉變了動畫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界線,而正也是這條界線變得模糊,使我們體會到的,不僅只是一段敘事、一段故事,而是深入其語境的感受以及靠近藝術家的內在。

謝珮雯的作品《野裘毛》,
需要觀眾用手撫摸皮毛觸動影像播放
林巧芳作品《敬天地》,
展覽現場加入鹽這個元素為偶襯托
王丹丰的作品《奶水綻放之定》,
動畫中的刺繡作品與影像一同展出

展覽名稱 Exhibition
凝視的內裡:觸不可及的臨境  Interior Gazing: Intangible Boundary
策展人 Curator|鄭秀如 Hsiu-ju Cheng
藝術家 Artist|林巧芳 Chiao-fang Lin謝珮雯 Pei-Wen Hsieh劉怡君 Jenny Liu 王丹丰 Dan-Fong Wang
展覽日期 Exhibition dates|2022.04.23(六)- 2022.05.22 (日)
開幕暨座談 Opening&Forum|2022.04.23 (六) 15:00-17:00
與談人Guest|蔡幸芝 Tsai Hsing-Chih 副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