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閱界: 潮之序 (Borderline Promenade)
藝術家|LUCAS K. DOOLAN、李佳霖

展覽日期|2022.07.09(六) – 2022.08.07(日)
開幕座談|2022.07.10(日)15:00(座談側記
與談人|崔綵珊

展覽地點|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Pin-Bien 館(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2樓)
主辦單位|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贊助單位|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展覽簡介|
「閱界」(Borderline)是一種由東至西的探索,無論是紐西蘭到臺灣間的東至西,又或是拍攝期的東海岸至西海岸,這些我們稱之為「沿海地帶」的樣貌,似乎都呈現出一種「發展中/拆解中」的異域感,那是關於「城市」與「地景」、「人為」與「自然」、「界線」與「拓展」在濱海地區所構成的「閱界」影像,而這種現實中帶著詩意的切割,正是「閱界」所觸及的跨「閱」。

紐西蘭的身體感跟臺灣的身體感非常不一樣,於是在〈Borderline〉系列創作中除了有關於邊界的紀錄外,更多的或許是創作移動中所產生的「時空錯置」與「記憶交換」。盧卡斯讓呢喃的絮語化為「序語」,以「潮之序」帶出台灣海岸線上交融的國境,投射出回憶與現實間並存的宇宙,同時也讓臺灣沿岸的邊際彷彿也沾染上紐西蘭的餘韻。

此次在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展出的「閱界:潮之序」,主要聚焦在臺灣西南部沿岸海潮線的探索,在人為水泥、空間切劃海岸的過程中,人造的介入,碰觸的正是某種自然的「被切割」又或者是「包容」,藉由在創作中的移動與感知,交疊出一系列回憶的影像及日常生活的樣貌。
—————————————————————–

藝術家自述|
身為台灣的新住民,我常不自覺以一種跨越邊界的概念來思考某種視覺觀看,又或是藉由身體上的移動,進而探索出現在周遭的疆界,而類似的感知或紀錄,也常自然而然地成為生活中部分的詩意,無論是靜態景物攝影,又或是動態海岸線的拍攝,往往都帶著自身記憶叨絮,而後不經意轉化為生命中那些「活在當下」的刻畫。從紐西蘭出發到台灣定居,至今已七年多,彷彿有種依著潮汐海洋的流動,進而慢慢融入到目前的生活裡,而所謂的家的跨越,在時間流轉下也逐漸成為了跨「閱」,那是一種閱讀台灣後的細細品味,常在生命中安靜的時刻裡,緩緩流轉。

兩年前,我與妻子李佳霖(Sara)開始以「閱界」為創作主題進行攝影紀錄,帶著本身對於太平洋的印象,我跟 Sara 開始重複地探索台灣的海岸沿線,透過主要道路以外的「沿海關係」開啟了一系列的海潮線拍攝,由東海岸一路延伸至北海岸,跨越到西海岸,再環繞南部尾端的海岸線,而後續接回到東部的太平洋邊,我嘗試穿梭在所有可通行的小路間,沿著各種鄉間小道,直到看到海的那一刻為止,紀錄我所見的「沿海」與「邊際」。
……

藝術家介紹|盧卡斯 / Lucas K. Doolan

[學歷/現職]
2005 – 2007 Mater of Art & Design / 藝術設計系 – 碩士畢業 AUT / 奧克蘭理工大學,紐西蘭
2016 – 現在 Studio Millspace / 揅空間工作室 建築攝影工作室

[藝術創作合作經歷]
2014 紐西蘭建築團隊: “Last, Loneliest, Loveliest”
2014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覽,義大利/合作項目:建築攝影
2014 藝術家 William Pope.L 錄像作品: “The Long White Cloud” 合作項目:攝影、攝影助理2013 展覽: “The Lab” 奧克蘭三年展 – 奧克蘭市立美術館,紐西蘭 合作項目:建築攝影
2013 藝術家 Peter Robinson 表演藝術作品:“If You Were To Work Here: The Mood in The Museum”奧克蘭三年展 – 奧克蘭市立美術館,紐西蘭 合作項目:攝影、攝影助理
2012 藝術家Santiago Sierra錄像作品: “Destroyed Word” 合作項目:攝影、攝影助理

[近五年展覽經歷]
>個展
2020 “界像之域:盧卡斯個展” – 鹽埕黑白切
>聯展
2018 “100 New Architecture”聯展,俄羅斯 – 建築攝影作品:台中歌劇院
2017 “World Design Summit”建築作品聯展,加拿大 – 建築攝影作品:台東原住民文化藝術工坊
2017 “台灣 紐西蘭:四人展”聯展,屏東文化中心

[獲獎紀錄]
2017 IPA國際建築攝影獎 – 三項類別榮譽獎,紐約 獲獎類別:建築攝影+空間攝影+歷史建築攝影
2016 第21屆大墩美展 – 優選 獲獎類別:油彩、混合媒材
2015 第19屆大墩美展 – 第一名 獲獎類別:攝影
2014 IPA紐約國際建築攝影獎 –榮譽獎 獲獎類別:都市攝影
2013 入圍Best Award,紐西蘭 獲獎類別:平面設計
2014 入圍 傑出年輕藝術家獎,紐西蘭 獲獎類別:混合媒材 藝術創作

策展人介紹|李佳霖 / Chia-Lin Sara Lee

李佳霖 (Sara)1983 年出生於台灣屏東,並於 1997 年移居紐⻄蘭。 2007 年取得奧克蘭 ⼤學建築系碩⼠學位後,開始在奧克蘭 Mitchell & Stout 建築師事務所從事建築設計的⼯作,參與建築項⽬⼤多以住宅建築與美術館設計為主。位於紐⻄蘭奧克蘭⻄區的市⽴美術館 Te Uru Waitakere Contemporary Gallery 於 2014 年落成,是她參與了將近⼋年的建築設計項⽬。 從事建築設計的⼯作之外,Sara 於碩⼠畢業後,2008 年開始在紐⻄蘭奧克蘭⼤學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的建築系擔任講師暨專業教學研究員。 2008 ‒ 2014 任教期間教授的科目包含:建築設計、畢業建築設計、碩⼠建築研究設計指導、專任建築媒材與繪畫的講師。

Sara 的建築研究也常在學術會議與展覽中發表。 她的『視覺論⽂』(Visual Essay) 在 2011 年發表於澳洲的(IDEA Journal)室內空間與建築研究期刊,論⽂內容是探討繪 製已消失的 50 年代屏東糖廠的⽇式建築與⽇常。 Sara 的系列建築研究作品也在 2013 年於『紐⻄蘭⼥建築師協』(Architecture + Women) 全國⾸展中發表。 2013 年在昆⼠蘭⼤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Australia)舉⾏的建築研究會議上,發表了另⼀系列台灣 50 年代的建築研究作品,該項目探討過去移⺠社區裡的⽣活⽅式與城市空間;此系列作品也受邀參與策展⼈ Emma Ng 2014 年在紐⻄蘭威靈頓『道格藝術博物館』 (Dowse Art Museum, Wellington, New Zealand)所策劃的展覽 -『⽇常⼩說』 (Exhibition Title: Everyday Fiction)。
因為 Sara 在建築、學術、藝術和其他相關研究的背景,讓她有機會參與⼀些策展與展場設計的⼯作。 2013 年與建築師Mike Davis,⼀起協助『第五屆奧克蘭三年展』 的策展⼈侯瀚如(Hou Hanru)所合作設計的『研究室』展覽空間 (The Lab),獲得 2014 年『紐⻄蘭設計協會最佳設計獎』空間設計類(Best Award: Spatial Category) 的銀獎。2014 年,Sara也被選取為『第⼗四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紐西蘭展場的策展與設計團隊成員。